頒詔儀式的高潮是在天安門。天安門被視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意的首地。鑾儀衛、校尉將香亭、龍亭置於天安門城樓正中,奉詔官行一跪三叩禮,將詔書捧到宣詔台黃案上。文武百官分成兩隊來到金水橋南麵,麵向天安門站著。宣詔官登台,西向站立,鴻臚寺官宣布宣詔開始,百官皆跪。宣詔官先讀滿文,後讀漢文。宣讀完畢將詔書置於案上,退下。眾官員行三跪九叩禮。奉詔官捧詔書,放在一個鍍金四周雕刻雲狀的圓木盤內,名為“朵雲”,來到城樓雉口的正中的“金鳳”前,將詔書用彩繩懸係,金鳳口銜詔書徐徐而下,以示天子帝王之命令由金鳳凰乘雲朵自天而降人間。故史稱“金鳳頒詔”。
禮部司官在城樓下,仍用“朵雲”接受詔書,然後將詔書安放在龍亭內,出大清門,樂部和聲署奏樂。儀仗前引,奉到禮部。禮部早已恭列香案,禮部堂官率司員行三跪九叩禮,然後恭鐫詔書,頒行全國各省。清代毛奇齡曾賦詩天安門頒詔:“雙闕平明煙霧開,九重頒詔出層台,幡懸木鳳銜書舞,仗立金雞下敕來。”
天安門城樓最後一次“金鳳頒詔”是在1912年2月12日的宣統帝退位詔。
1912年1月,清隆裕太後懾於革命形勢的威力,連續召開“禦前會議”,決定同意接受共和政體。在獲得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後,於2月12日,在養心殿舉行的最後一次朝儀上,隆裕太後以宣統皇帝的名義頒布退位詔書共三道,並宣示中外。詔一,關於政府嬗遞問題。承認實行共和製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宣布清帝退位,接受共和體製。詔二,宣布優待皇室、皇族諸條件,以及有關滿、蒙、回、藏族對待條例。詔三,宣布清帝退位後,維持京內秩序及告誡京城、各省疆吏文。
《清帝退位詔書》由張謇草擬,經南京臨時參議院討論通過,由唐紹儀電達袁世凱轉交清廷,以皇太後和皇帝名義公布。
詔書長53厘米,寬21.5厘米,紙質,墨筆書寫:“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方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請,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安寧,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輿。”退位詔書依舊陳於黃案之上,其儀式依舊,但氣氛遠不如從前。
宣統帝退位詔書的頒布,標誌著清王朝的覆亡。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從此宣告結束,而作為曆史見證的《清帝退位詔書》早已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
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廣場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首都城,幾乎每個首都城都有自己出名的建築物。莫斯科的紅場、巴黎的凱旋門、華盛頓紀念塔、越南的巴亭廣場,它們有的是本國政治行程的聚焦點,有的是本民族文化的象征物,有的是某一時代的領袖像。那些著名的建築物在氣勢風格構造上,或恢宏博大,剛勁偉岸,或絢麗多姿,豪邁遼闊,給人以威嚴振奮,鼓舞著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群體意誌。
中國的北京就有一座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的曆史發展久遠,作為遼金時代東北郊區的一座著名的古刹名寺、元大都時代的麗正門、明清時代的“T”型廣場,在中國都城演變曆史中占有獨特的一頁。
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熊熊火炬從天安門廣場燃起,天安門廣場成了一個新時代的標誌。當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一個洪亮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傳遍神州大地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便成了舉世聞名的廣場。
48年過去了,在天安門前的廣場上,曾發生過許多次驚心動魄的事件,牽動幾十億人的心弦。她是中華民族推翻頂戴花翎、王冠蟒袍,爭取自由解放的見證,也是人民共和國開放改革和建設現代化的見證,每一個中國人都熱愛天安門廣場,她是中國人民心中的城!
48年過去了,天安門廣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譜寫了新中國建設成就中最為輝煌的一頁。廣場通過整修、擴建、改建,使其形成規模宏偉、布局嚴謹、氣勢壯觀、建築精美的獨特藝術構圖,這構圖既凝聚了數千年的燦爛的中國文化,也體現了新中國建築的現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