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陸”,象征地。《易經》中卦的陰爻(――)稱六。天乾屬陽向南,地六屬陰向北。這就是地壇都是與六有關的緣故;也是後宮六院為皇帝妃嬪等居住之地,三宮六院還表示皇帝妻室很多,希望多子多福,江山永固的意思。
“九”,即個位數中最大的數,被古人喻為天,《易乾文言》雲:“乾天用九,天下治也。”從夏、商、周開始,便以九州為天下,鑄有“九”鼎來代表天子王權。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攻入中原,飲馬黃河,率兵經過東周王宮城,問:“鼎之大小輕重焉?”有欲取代周王王天下之意。“九”的崇高象征,一直到清代相沿不改,並且愈為常用,在皇宮及附屬建築設計上,無不考究“九”及其倍數象征“天人合一”的妙用。天壇主體建築圜丘中央砌一圓形石板,稱為“太極石”。此石四周砌九塊扇形石板,構成第一重,第二重砌十八塊,第三重砌二十七塊,直到第九重八十一塊,於是,組成以下的遞進數係列:1×9,2×9,3×9,4×9,5×9,6×9,7×9,8×9,9×9.除一塊處於壇中央的“太極石”外,共“四十五個九塊”石板組,並且白玉石欄杆、階梯皆以九數,目的是在不斷重複強調“九”數的意義。中國古代還有“九重天”之說,因此,建築構造“九”數的重複出現,意在象征圜宇之“九重”。實質上是歌頌封建皇權,象征人間帝王至尊以及對民眾的統治。這一點,也可從圜丘第一層共九重的“四十五個九塊”看出,四十五者,九乘五也,內含“九五之義”。據《周易?乾卦》,九五為最美妙、最吉利的帝王之卦位,中正之位,至尊之位,中國古代皇帝也就被喻為“九五至尊”。午門、天安門都是九開間、五個門洞,內外金水河均五座橋。紫禁城四個朱紅色大門都設黃色門釘,其中南、北、西三門設九路門釘,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顆門釘。中國古代把八十一這個數視為極數,《西遊記》唐僧曆經千辛萬苦去西天取佛經,不就是喻為遭八十一難嗎!惟有東華門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顆陰數門釘,故有“鬼門”之說。再從紫禁城內廷外朝的結構來看,不也是三宮六院,一家九天下,統轄三殿群臣、全國庶民、蠻夷外藩嗎?
紫禁城的風水之貌
從地理角度看,北京被選作都城並非偶然。這個地區西、北、東三麵處在群山環繞中,作為華北平原的盡頭,向南展開,延綿的燕山褶皺帶做了北京的蒼翠屏障,是個理想的“帝王居地”。從遼將此作為都城,曆經金、元、明、清到今天,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作為封建王朝的都城,金、元、明、清各代都對北京進行過興建和擴建,今天的城牆、故宮基本是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原貌。作為天子皇帝常居之紫禁城,明、清統治者既把它建成威嚴、神聖的禁地,也從風水、山海、園林著眼,把它建成真龍戲水的人間天堂。南有內外金水河分別從太和門、天安門前流過;北有景山屏障禦苑;西有西苑、太液池園林供皇帝、後妃、皇子等散心、遊樂;中則為太和殿穿雲駕霧的巨龍天子。
內金水河由西蜿蜓而東,整個河道由玉石欄杆圍護,中軸線有並列的五座金水橋。河流彎曲,形如玉帶,又名玉帶河。河道對午門與太和門起隔斷作用,而內金水橋又成為紐帶,把它們連結起來。太和門是太和殿的大門,如果離午門太近,那就會被這座高大的建築群所壓製,而有損它的獨立性。太和門雖比午門低,但通過金水河與橋的襯托、渲染,反而增添了太和門的氣魄,也給皇宮憑添了風姿。天安門城門緊臨外金水河,河上有五座玉帶形曲折多姿的石拱橋,每橋正對一個門洞。橋連至大清門長長的禦道,使T形凸字廣場連結起來,加上兩座華表、高高的城樓、兩對石獅的襯托,使天安門顯得更雄偉、威嚴,突出“皇權至上”這一主題。
正對紫禁城神武門的景山,“山上樹木蔥鬱,鶴鹿成群,呦呦之鳴與在陰之和互相響答”。景山是明、清一座有山林氣息的人工宮廷禦苑。景山的主要建築有壽皇殿、毓秀館、育芳亭、永禧殿、永壽殿、觀花殿、集芳亭等。景山的主峰亭正好在南北中心點上,矗立在紫禁城後麵,形成一座綠色的屏風的“後靠”,而使整個皇宮處於背風向陽的前方;同時,也屏障住皇城背後喧囂的鬧市,使這一帶形成異常清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