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給中國的城鎮鄉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十多年是我國曆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改革前有了顯著的提高。目前我國已基本解決了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全國居民消費水平年平均增長6.7%,人均熱量、蛋白質消費量、人均壽命等物質生活質量指標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一些祖祖輩輩種地的農民做夢也想不到,現在不僅可以住進自己蓋的新房,還能自己花錢坐飛機出去旅遊。
人民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近年來由於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影響和其他種種原因,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如沉渣泛起,艱苦奮鬥的“傳家寶”卻被某些人拋在了腦後。請客送禮、鋪張浪費、大吃大喝等腐畋現象還相當嚴重。一些暴發戶燈紅酒綠,縱欲揮霍,令人痛心。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再次號召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光榮傳統,“下決心過幾年緊日子”。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要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從家庭的角度說,既要注意提高生活質量,又要講究科學適度的消費。提倡過“緊日子”,並不是說要過那種苦行僧式的苦日子、窮日子,建設現代家庭需要不斷地充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又不能搞肓目攀比和膨脹消費,這樣隻會“坐吃山空”。科學的適度消費,是指家庭收入大於消費,並有一定積累,並且消費、收入、儲蓄三者大體同步增長。具體來說,家庭生活消費要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
從國家的角度說,既要加快生產,提高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又要充分認識國情,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要實現到本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需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也隻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會有更大的積極性投身於國民經濟建設。加快經濟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們長期的任務。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不僅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緊張,而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很大。在我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後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經過若幹年的艱苦創業是很難成功的。比如,對外開放中我們花錢引進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需要我們用艱苦創業的精神去消化和創新,而不能任其閑置、白白浪費。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隻有長期奮鬥、艱苦創業,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當前,要利用各種輿論工具和宣傳活動對生產經營者和城鄉居民進行艱苦奮鬥精神教育。尤其要對中小學生講國情,講勤儉,科學消費的道理,引導青少年樹立現代的艱苦奮鬥觀。隻有人人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勇於為國家挑擔子,齊心協力搞建設,我們國家的繁榮昌盛,才能大有希望。
(範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