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讀物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承擔著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技政策,培養科技人才,交流科技成果,推動科技進步的使命。在國家提出的“科技興國”的號召下,科技發展與普及直接關係到國家振興,科普工作意義更加不凡。
科普讀物的作者是一支綜合性、來自科技各方而的隊伍。它包括科學家、科學教育工作者、科技書刊編輯出版人員、科學館場工作者等。他們從事的科普工作和著述是功德無量的事業。
英國在19世紀初,每個星期天都在皇家學院大會廳開辦科普報告會。著名的科學家用通俗的語言、形象的圖表、精彩的實驗,向聽眾展示科技最新成果。報告會場場爆滿,青年雲集。其中有一位年輕的裝訂工人場場必到,他以此為基礎日後成為世界電學大發明家。他就是法拉弟。法拉弟成為大科學家之後,也學著前輩的樣子,經常在皇家學院舉辦科普講座。
中國科學家也十分重視科普工作和科普讀物。華羅庚四處奔走,舉辦大童講座,推廣優選法。竺可楨寫的科普讀物《物候學》,嚴濟慈寫的《我在你們眼睛裏確實是倒立的》,都是很有影響的科普讀物。他們居高臨下,寫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不愧大手筆。
自從1984年中央提出科普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抓起,國內科普刊物激增,科普讀物增多。但是,近年來,科普讀物不景氣,科普讀物作者隊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
現在一般科學工作者不願充當科普讀物作者,輕視科普讀物,認為是“小兒科”。在評獎和評職稱時,也因是科普讀物而受到貶低或刁難,不被視為正式科研成果。這就挫傷了科學家搞科普讀物的積極性。
由於科普投入不足,隊伍難以維持,科普刊物處境艱難。全國很有影響的期刊《科普製作》曾活躍於1990—1991年,現在消失了。國家科普研究所的機關刊物《科普研究》也因經費緊張,停辦了。全國3700種期刊,有1/3陷入危機。大學生畢業分配到科技期刊,很快便“跳槽”。科技出版社原來有100餘人,現隻剩19人。科技出版界人才外流嚴重,剩下的人素質堪憂。據專家反映,一本70萬字的書,在三校時仍有錯別字100多處,可見素質不高。
科學技術的提高和普及是不可缺一的兩翼,斷其任何一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騰飛都不可能實現。麵對科普隊伍青黃不接的局麵,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幹意見》,確定了基本思路: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質,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兩個文明建設。這就是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務。為落實中央這一精神,科普界有了新的進展,科普讀物作者隊伍可望有新發展。
其一,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參與科普讀物的工作,使科普工作隊伍群眾化、社會化、經常化。
其二,尊重科普人才,改善生活待遇,穩定現有的科普讀物的作者隊伍,克服人才流失。
其三,建立激勵科普讀物作者及科普作品的相應機製。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