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水上運輸開發不足(1 / 1)

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它被譽為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鐵路和公路無論運輸布局還是技術裝備,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項建設中承擔著相當大的運輸任務。

但是,相對來說,水上運輸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據統計,1993年全社會客運周轉量中,公路、鐵路、水運所占比重分別為46.9%、44.1%、2.5%;1993年貨運總量中,公路、鐵路、水運分別占86.1%、10.6%、3.1%。我國山高水長,河流密布,分布有長江、珠江、黃河、淮河、遼河、黑龍江等七大主要水係,全國河流總長43萬公裏,內河通航裏程為10.4萬公裏,水運資源十分豐富。但是,水運開發不足使得眾多的內河航道平均貨運密度每公裏不到50萬噸,還抵不上一條公路承擔的貨運量。水運設施的落後,使得其耗能少、運價低的優勢一直得不到發揮。1990年地方水運企業的單位成本高達每千噸公裏32元,為鐵路的2.8倍。從遠洋運輸來看,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裏,但擔負全國內外貿易海洋中轉任務的僅有9個港口,平均2000公裏海岸線才有一個,而且碼頭泊位尤其深水泊位嚴重不足。

我國水上運輸開發不足,原因是多方麵的。

基礎薄弱,技術設備落後。水上船舶平均噸位小,集裝箱比重低,而且大部分比較陳舊,性能差;港口和碼頭泊位少,船道的等級和標準也較低,水深1米以上的隻有6.05萬公裏,大致相當於國外30—40年代的水平;水上運輸方式落後,表現為運距短,集疏運能力不配套。這些狀況都是長期以來形成的。

對開發水上運輸不夠重視。水上運輸具有運載量大、成本低、投資省等優點。但長期以來我們把發展重點放在了鐵路建設上,而對水上運輸開發重視不夠。所以現在的運輸狀況,是鐵路負擔過重而大量天然水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水上運輸管理體製不夠健全。國家負擔過重,地方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部門分割、地區分割,難以形成具有競爭機製的運輸市場。

大力發展水上運輸已經成為當前交通運輸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首先,國家應在稅收、物資供應等方麵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同時進一步加強投資體製和管理體製的改革,多方集資,多家經營,建立一個符合我國水運特點、基礎結構合理、運行係統協調的航運經濟體製。

其次,要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建立科學的航運體係。一方麵要積極開發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船型,更新船港技術設備;另一方麵要不斷提高裝卸作業技術水平,擴大港口綜合吞吐能力,改善港口後方集疏運通路,建設由沿海與內河組成的縱橫相貫的現代化航運體係。

我國的水上運輸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我國已躋身於世界航海大國行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水上運輸必將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範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