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是一項舉世矚目的偉大事業,它使國家走向強盛,使人民走向富裕。目前,我國已基本解決了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居民物質生活質量逐漸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消費水平年平均增長6.7%,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9年的630元。改革開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一部分地區和農民率先走向富裕後,這洋一個問題產生了:富裕起來的地區和農民怎麼辦?有些人手中拿著錢不知該怎麼花,或燈紅酒綠,縱欲揮霍;或顯闊鬥寓,一擲千金;不少地方“跳舞聲、麻將聲、桌球聲淹沒了讀書聲”:不少人腰纏萬貫卻思想空虛、言行粗俗。還有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村,封建思想的沉渣泛起,封建迷信活動屢禁不止。如何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富起來的地區和農民該怎麼辦?許多實踐經驗提供了以下思考:
第一,富裕起來的農村要注意調整農業增產方式和農民收入增長方式,探索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路子。改革開放以來,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生產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經濟效益並不足很高。農民收入增長主要依賴於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這與國際市場形成明顯反差,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利。因此,富裕起來的農村應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大力發展麵向國內、國際市場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同時還可以發展第三產業,加快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第二,富裕起來的地區和農民要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經濟的發展最終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是曆史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實現農村現代化,就應當用科學文化技術知識武裝農民,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陶冶農民的情操,用文明、健康的文娛體育活動代替愚昧、庸俗、低級的活動,用社會主義思想戰勝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思想。富裕起來的地區尤其要注意發展教育,不僅要加大基礎教育的投資,而且要注意抓好業餘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如閩南山區的龍靖縣某村農戶,富裕以後爭聘家教學習實用技術,自發集資建立了教育獎勵基金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富裕起來的地區和農民要不忘國家,勇於為國家挑擔子。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全國不可能在同一時期同步富起來。目前我國還有幾千萬人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許多內陸省份急待建設和開發。我們所說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指國家采取一定的政策讓部分條件好的地區先富起來,然後再幫助內地後進地區致富,最後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鄧小平同誌反複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因此,富起來的地區和農民要主動幫助和支持貧困地區的開發。先富幫後富,不是“均貧富”,而是采取傳播經驗、經濟協作,互助互利的辦法帶動群眾共同富。如確定幫扶對象,汀幫扶合同,實行對口支援,密切經濟交流和技術協作;鼓勵到貧困地區興辦開發性企業,傳授先進實用的經營管理經驗,有條件的可以建立起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的扶貧開發集團。例如,全國百強縣之一的招遠市就組織實施了“聯帶扶貧”工程,即以先富起來的經濟發達村為依托,聯合一個或幾個貧困村組建總公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到1994年底,共開發優質果園1400畝,新增產值6700萬元,增加集體純收入730萬元,被聯帶的27個貧困村中已有17個脫貧致富。
總之,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地區和農民一方麵要不斷充實自己,以求更大發展;另一方麵要不負眾望,開展扶貧活動,幫助那些還不富裕的人擺脫貧困,並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範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