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木材是一項寶貴的生產、生活資料。火車車廂、鐵道枕木、包裝箱、門窗、家具、火柴、船舶、造紙,都需要木材。據林業部門統計,全國林木年平均總消耗量為38034萬立方米。
我國的木材基地一一森林資源,由於幅員遼闊,其絕對量比較大。經過新中國40多年的努力建設森林覆蓋率已由1949年的7%上升到1992年的 13.4%,全國森林麵積增加到12866萬公頃,居世界第5位。但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森林麵積僅為0.11公頃,比世界人均森林麵積0.63公頃少得多;我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為8.31立方米,遠遠低於世界人均森林蓄積71.33立方米的水平。
以全國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1984—1988年)與第二次清查(1977—1981年)相比,森林麵積量呈上升趨勢。但是,由於森林用材林增生速度緩慢,用材林中的成熟林和過熟林麵積都減少了1.15億畝,蓄積量減少12.24億立方米,即:7年多的時間都減少了1/3.因此,現在全國的成、過熟林蓄積隻剩下26億立方米,其中,隻有14—15億立方米的林木資源可供采伐利用。按目前消費水平推算,隻能采伐7—8年。西藏、金沙江、雅礱江、天山西部、秦嶺等高山林區雖有部分資源,由於地理交通條件所限,開發利用很困難。目前,我國森林可采資源已瀕於枯竭,森林資源狀況急劇惡化。
林木的生長量趕不上林木的枯損和消耗量。中國林木年平均生長量為36497萬立方米,年均生長率為3.90%。而林木的年枯損量為3551萬立方米,年均枯損率為0.38%。兩者相抵,林木年均淨生長量為32946萬立方米,年均淨生長率為3.52%。以全國林木年均消耗量38034萬立方米、年均消耗率為4.06%計算,消耗量已大於生長量。這樣下去,將形成坐吃山空之勢。
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持續下降,木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於木材短缺,國家不得不每年用大量外彙進口木材、木漿及其他木製品。1988年我國進口木材0.1億立方米,成為僅次於韓國的第二大木材進口國。國營森林工業企業也處於經濟危困之中。
森林資源萎縮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主要的還有:第一,森林資源消耗失控的局麵沒有徹底扭轉,基層林業執法機構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地方森林資源監測力量不足。第二,林業資金投入不足,缺乏造林營林的實力,影響了資源培育。第三,木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驚人。
為了解決森林資源麵臨的困境,國家采取了堅決而有效的措施。
其一,加大林業建設力度。國家規劃1991至2000年之間,跡地更新麵積15700萬畝,“八五”期間安排8000萬畝;撫育中幼林麵積49000萬畝,“八五”期間25000萬畝;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700萬畝,“八五”期間安排3900萬畝。在營造防護林方畝,本世紀末使其占全部森林麵積的30%以上為此1991至2000年,“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造林12900萬畝,“八五”期間安排5700萬畝;長江中下遊防護林造林9280萬畝,“八五”期間安排4800萬畝;沿海防護林造林16500萬畝,“八五”期間安排3100萬畝;太行山綠化工程造林1800萬畝,“八五”期間安排750萬畝。與此同時,繼續抓好平原綠化、治沙規劃,發展經濟林和薪炭林,加強種苗基地建設。
其二,嚴格執行“八五”期間規定的森林采伐限額。年消耗森林蓄積量最大限額為24360萬立方米,毛竹36340萬根。為此,要依法實行憑證采伐林木製度,憑證運輸木材製度,出省木材總量控製的製度。
其三,加強木材的綜合利用,減少木材利用中的浪費現象。充分利用木材“三剩”原料資源。這包括利用采伐剩餘物(枝椏、梢頭、灌木、伐根等)。每生產1立方米原木,就有0.32立方米枝椏剩餘物,照此汁算1992年原木產量為5626.89萬立方米,可產生3厘米直徑以上的枝椏材約1100萬立方米;還包括利用造林剩餘物。1992年的原木產量還可產生112萬立方米的造林剩餘物;還包括利用木材加工剩餘物(板皮、板條、刨花、碎單板、鋸末)。充分利用“三剩”,以1992年為例,可獲1200—1400萬立方米的可利用木材和600—800萬立方米的燒柴。綜合利用,降低消耗,也是緩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