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一種農業資源,是人類經營畜牧業的生產資料。由於多方麵的原因,我國是一個“貧草原”的大國,草原麵積小而且質量不高。
了解我國地理特點的人知道,我國山地麵積大,山地、高原、丘陵約占全國總土地麵積的65%。而草原麵積很小,可利用的草原麵積約2.25億公頃。
占世界總量的7.1%,人均草地0.21公頃,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
不僅如此,大部分草原的質量較差,生產力低。我國的草原主要分布於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由於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因而很少受海洋氣候影響,屬於幹旱地帶。草地組成植物主要以超旱生的小半喬木、灌木和半灌木為主,多數草質較差,屬中低等飼料;植被稀疏,產草量低,大部分是缺水和嚴重缺水草地,放牧的季節性太強,因而很難充分利用。
長期以來,人們對草原不注意保護,低投入,高索取,搞掠奪式經營,致使草原質量越來越差。在“以糧為綱”的年代裏,人們視草原為荒地,大片大片的牧區基本處於原始的、傳統的畜牧狀態,以致現在我國百畝草原生產能力同美、澳等國相差10倍之多。近30年來,我們的畜牧業發展很快,大小牧畜由不足3000萬頭現已發展到近1億頭。但30年來對草原的總投資僅43億元,平均每畝草原投資僅1元多。大量的超載放牧、毀牧造田,造成草場退化、沙化。堿化率不斷增高,產草量大幅度下降。目前,全國退化、沙化、堿化的草原麵積已達7300萬公頃,且以每年60—130萬公頃的速度在繼續惡化。據估算,全國草場產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了30—50%。由於草量不足,大量牲畜死亡。此外,我國草原生態係統還受到鼠害、畜疫等等的威脅。
當我們認識了草原麵積小質量不高的基本國情後,就應該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的同時,注意科學地保護現有的草原資源,尋找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共同提高的路子。
一是要加強生態意識,健全各項管理。對廣大牧民進行草原保護的普及教育,使他們重視生態環境的價值。健全法製,加強管理,改變“草原無主、牧民無權、破壞草原無罪”的局麵。這方麵國家已經比較重視。到1994年上半年,全國9個省區已建立了11處草原自然保護區,受保護的草原有202萬公頃,以後還將陸續建38處。
二是要用科學的方法開發利用草原,保護草原。實行科學的收割製度,縮短割草時間,維持草群有生更新;抓好草原圍欄、草原水利的建設,因地製宜地人工播種牧草和確定載畜量,防止草畜比例失調;正確掌握放牧時期,劃分不同季節利用的牧場,實行劃區輪牧和電圍欄放牧等先進方法。總之,既要用科學的放牧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草原,又要保持草原生產能力的持續穩定,不能讓草原發生退化和沙漠化。
保護寶貴的草原資源,已經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我們不僅要調動幹家萬戶牧民開發利用草原、保護草原的積極性,而且要爭取全社會的支持,為共同建設中國的大草原而努力。
(範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