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的水旱風雹比較頻繁,卻又難以避免(1 / 1)

我國人口眾多,地質、地理條件複雜,氣候異常多變,生態環境基礎脆弱,各種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損失極大,是世界上受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在眾多的自然災害中,氣象和地震災害是最頻繁且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災害。而氣象災害中暴雨洪澇、幹旱、冰雹、大風以及寒潮凍害等又是我國發生最頻繁、危害最嚴重,卻又難以避免的幾種。

洪澇是由暴雨引起的。中國是個多暴雨、多洪澇的國家。每年洪澇麵積常達幾十萬平方公裏。最近30年中我國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洪澇160次,平均每年出現5次左右。其中以長江、黃河、海河流域和華南地區最嚴重。每年4—9月是各條主要河流的防汛時期,國家每年要花費大量資金用於防洪措施。

30年來,我國最嚴重的洪澇出現在河南駐馬店地區。3天最大降水量達1050mm(該地年平均降水量總量為800mm),暴雨引出山洪暴發,使兩座中型水庫垮壩,造成河南省中部嚴重洪水災害,死亡人數達數萬人。從曆史上考查,類似這樣的洪澇在500年前曾出現過一次。1981年7月11—14日,四川西部和北部(廣元和資中)出現一場洪澇,造成776個鎮、場被淹,同時伴隨有滑坡和泥石流,有100多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達25億元。1989年7月,川東嘉陵江出現洪澇,損失的情況可與川西暴雨造成的災害接近。除了上述突發性的洪水災害以外,還有一種洪水是持續型的。1954年6—7月、1980年67月、1990年長江流域都出現了水位超過警戒線100天以上的洪水,給長江沿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幹旱是持續型的氣象災害。由於其出現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大,對農業生產的直接損失最重,再加上它對環境的潛在影響以及與未來氣候增暖的重疊效應,因而是我國最大的自然災害,更是北方地區最大的自然災害。據統計,從公元前206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間,我國發生較嚴重的旱災1056次,平均兩年發生一次大旱。幹旱與其他災害不同,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且經常出現季節連旱,有時長達數月,或連旱幾年甚至十幾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平均每年受災耕地約3400萬畝,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17.8%。我國北方的黃淮海和西北地區,由幹旱引起的糧食損失最多占本區糧食總損失量的一半以上。而黃淮海地區受旱糧食損失量約占全國受旱糧食總損失量的1/3.

幹旱除了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外,還可引起一係列環境惡化,如水資源持續減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麵縮小甚至幹涸、土地沙漠化等。

除了洪澇和幹旱之外,由於強雷暴所造成的災害也是我國發生頻繁的災害之一。強雷暴常常帶來冰雹、大風、暴雨和雷襲等災害。我國最多雷暴的地區是在雲南和“兩廣”,平均每年有90—100天出現雷暴。北方平原地區有30—40天。冰雹在我國西部山區最多,平均每年有15—35個雹日,在東部平原地區,雹日次數雖然比較少,但冰雹的直徑遠比山區大,而且又是出現在作物生長季節,常給作物帶來毀壞。僅以1987年為例,我國有冰雹的受災麵積500萬畝,毀壞房屋108萬間,傷1萬人,約有40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在11億以上。1969年9月1日,像雞蛋一樣大的冰雹襲擊了北京市中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天氣現象中的風沙災害在我國北方也是極為普遍的。北京地區在曆史上曾有過“黑風起,壞屋廬”,“狂風吹沙,行人埋於沙中”,“風霾大作,黃沙蔽日”,“晝晦如夜”等大量文字記載。我國西部新疆的風沙災害更為頻繁,幾乎年年均有發生,一般多在春季,波及新疆各地,給農牧業生產和工礦交通事業造成很大損失。

水旱、風雹等這樣的氣象災害是由於我國所處的季風氣候地理位置區決定的。因為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各年的氣候變異性很大,因此,我國的各種自然災害頻繁且又難以避免。我們隻有在做好科學氣象預報的同時,做好各種減災準備,盡可能地減少這些災害造成的損失,才能更好地發展民生、民計,更快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張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