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2 / 2)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曾對一年級某班48名平均6歲的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是:在父母的約束下,近1/4的兒童不能經常出去尋夥伴遊玩,5%的兒童甚至從不獨自外出遊玩。這種將孩子封閉起來,避免與外界接觸的做法,使得這些“獨子”、“獨女”尤如生活在封閉的蛋殼中。在這種家庭文化下成長的孩子,性格怪僻,自以為是、自私自利、感情脆弱,並且容易形成神經過敏、憂鬱、害怕社交等一係列不良品質和心理。這樣的孩子很難適應社會,更談不上承受挫折。

與此相反,一些家長對子女從金錢上、物質上嬌縱,對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來講,艱苦奮鬥的故事已經成了現代笑話。

1990年底,北京市統計局曾對部分有不同職業和文化程度的小學生家長進行調查,結果是:小學生月人均消費支出為173.10元人民幣;1991年,北京一個雙職工之家每月的平均收入為450元,而孩子的開支卻要占去一半;1992年8月一份針對360戶居民的調查又得出相似的數據,家庭中用於中學生的消費支出占戶均生活費支出的66.3%。校園高消費、攀比風愈刮愈烈,在金錢的誘惑驅使下,不少少年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993年7月21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播出了一起獨生子女犯罪案件。兩名15歲少年綁架其同窗好友,將其騙出殺害後向被害人之父索取綁架費,其心靈之冷酷、手段之殘忍,令人心悸、也令人深思。編導們最後提醒大家:5000萬獨生子女大軍中的“害群之馬”已經具備了危害社會的力量和可能。社會應該警惕了!

要說中國父母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那絕對是不客觀的。從送孩子去“星期日學校”、“輔導班”、“興趣班”到“請家教”、“陪讀陪練”,不遺餘力。然而,他們在滿足於孩子長胖、考了高分的同時,卻忘記教育還應該有更寬泛的含義,還應該教育自己的孩子樹立高尚道德、健全人格、耐受挫折、有愛心、有責任心、有利他的精神。所有這些教育的缺乏,對獨生子女來講都是終生難以彌補的。

梁啟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再有5年,10年,這一代獨生子女將紛紛走上各種崗位,活躍在中國的舞台上,續寫中華民族的曆史。我們將培養教育出怎樣的少年,這是擺在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麵前的重大課題,我們應努力交好這一份答卷。

(張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