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自由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
經濟自由度指數是反映一國經濟環境是否寬鬆、市場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它由美國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共同編製,是全球最權威的經濟自由度測評指標之一,涵蓋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這個指數的研究和創立始於1986年。提出衡量經濟自由度想法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裏德曼和加拿大經濟學家、弗雷澤學院教授麥克·沃爾克等一些知名學者,他們希望通過這項研究來提高全球的經濟自由度。美國“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於1995年首次出版了該年度《經濟自由度指數》。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學家將經濟自由度定義為:政府在生產、分配、消費等方麵消除了強製或幹預的行為,保護公民和維持公民個人自由。顯然,他們考察的具體對象主要是政府的相關政策。
經濟自由度指數的測評依據包括10大類50個指標,計算這個指數要分別為10大類50個指標予以估測,然後將各大類的分值進行加權平均。顯然,這是一種“三層樓、兩段式”的測算方法。這10大類分別是貿易政策、政府的財政負擔、政府的經濟幹預、貨幣政策、資本流動及外國投資、銀行和金融、工資及價格、產權、規製以及黑市。由於傳統基金會的研究人員認為很難區分10大類因素重要程度的差別,因此,便用上述十項指標分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衡量一國經濟自由度的指數。而每項指標的評估采用了分值測度的方法,即預先就分值的涵義、依據等做出規定,然後根據變量指標對各項因素進行“打分”和評估。該機構將各項因素的分值分為五等,規定了每一等的具體標準。分值1表示該指標的評定最好,5分則最差。將各項指標的分值進行綜合,便可獲得用分值表示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指數小於1.95表示“經濟自由”;指數在2.00-2.95表示“大部分自由”;3.00-3.95表示“經濟大部分不自由”;4分及其以上表示“經濟受抑製”。
2005年1月9日,美國傳統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聯合公布了“2005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調查報告。報告稱,2004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高的經濟體是香港,經濟自由度指數為1.35,10個構成要素的得分均低於2.這已經是香港第11個次蟬聯“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榜第一名了。根據這項調查報告,全球經濟最自由的10個國家或經濟體依次為香港、新加坡、盧森堡、愛沙尼亞、愛爾蘭、新西蘭、英國、丹麥、冰島和澳大利亞。而美國11年來首次跌出前10名,與瑞士並列第12位。報告還列舉了10個“經濟自由度進步最多的國家”,依次為馬達加斯加、烏克蘭、波蘭、保加利亞、冰島、印尼、匈牙利、馬來西亞和蒙古、烏茲別克排。烏茲別克排在其中第10名,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排行榜上位於第147位,比2003年的位次(第149位)有所提升,雖然其自由經濟度指數有所改善,但在列入調查報告的155個國家中,仍屬“經濟最不自由”的10個國家或經濟體之一,在總排行榜上位於倒數第9位。
2005年,我國經濟自由度位居112位,比2004年的128位提高了16位。這個結果既使我們失望,又使我們充滿希望。
從分值來看,2005年我國經濟自由指數分值為3.46分,比2004年的3.64分略有下降。2005年我國在貿易政策、財政負擔和政府幹預經濟三個方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使我國經濟自由度排名顯著提升。一是貿易自由度提高,2005年我國的關稅總水平將降至9.9%,市場領域進一步開放、市場環境也持續改善,因此,2005年我國在貿易領域的自由度得到了提高,貿易自由度分值為4,比2004年的5減少1,提高了20%;二是政府財政負擔減輕,自經濟自由指數測評以來,我國財政收支一直處於赤字狀態,因此,我國在此項指標的得分一直在4.4以上。2004年,隨著稅收收入的增加,我國財政收支狀況得到改善。1-11月我國財政盈餘2836億元,是改革開放以來盈餘最多的一年。因此,此項指標的自由度得分也得到了提高,分值為4.1,比2004年提高6.8%;三是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程度下降。隨著改革的深化,政府在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上,更多地是采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行政手段逐漸減少。2005年。我國在政府幹預經濟指標的得分是3,比2004年的3.5下降了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