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伊長得白白淨淨,柔柔弱弱,說話也是細聲細氣。父母唯恐她這樣與人相處時會吃虧,就頻頻告誡她:“外麵壞人多,做事要小心。”小伊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懷疑,但也透露出一種惶恐。後來,小伊除了上學放學,幾乎足不出戶,見了生人立即就躲開。
父母出於愛護孩子,怕孩子吃虧,被人欺負,於是就嚇唬孩子說“外麵壞人多”,這點值得商榷。膽大的孩子也許對此還不以為然,可是膽小的孩子聽到這番話可能就越發膽小了。
小凡是某市重點中學的學生,品學兼優,老師們都很喜歡她。她的父母更是視這個獨生女兒為掌上明珠,為了保護小凡,於是就對她說,外麵壞人多,要少和人來往。於是慢慢地,小凡的性格越來越內向,和同學們的交往也越來越少。近來,文靜溫柔的小凡好像和同學們更加疏遠了。而且老師和同學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不論陰天雨天,小凡進進出出總是戴著一副墨鏡,神色也總是很緊張。大家都疑惑不解。
小凡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她感到和其他人在一起,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理壓力,心好像要跳出來似的。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小凡幾乎斷絕了與外人的交流。於是她買了一副墨鏡,想借助濃濃的黑色去隔絕與他人的心理交流,驅散心頭莫名的恐懼。但是,她的心裏還是感到壓抑、緊張。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小凡變成這樣呢?
小凡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隻有一個獨生女兒,於是對小凡的教育非常嚴格,小凡從小也就養成了不大出門的習慣。等小凡稍大一點後,父母又常對她說,外麵很亂,壞人多,做什麼事都要小心,常常叮囑她晚上不要外出。一天晚上,小凡上完自習,獨自一個人回家,她發現在一個小巷子裏,幾個男青年正糾纏一個女孩。父母的叮囑頓時變成了她親眼目睹的事實。小凡嚇得魂不守舍,拚命地跑回家,幾天後仍噩夢不斷,直至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恐懼的感覺才慢慢消失。恐懼的意識雖然消失了,但恐懼的痕跡還是存在。每當小凡看見異性,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懼,在惶恐、矛盾、徘徊中,她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
小凡性格的悲劇就在於她的父母教育的失誤。獨生子女本來就由於社會、家庭等因素,出現了“不合群”的性格,如果父母再不加以教育,不僅同意,還鼓勵,甚至讚揚自己的孩子不與外界接觸,不與同學交往,甚至像小凡的父母那樣進行消極的“叮囑”,使孩子在還未接觸社會之前,就已經對社會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孩子就會逐漸回避與人交往,性格也越來越孤僻。
家長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與外界的接觸會越來越多,孩子是社會中的人,隻有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知識技能,從而不斷成熟。父母不應該因為社會複雜,就總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果形成習慣,孩子就會對社會產生懼怕心理,無力承受外界的壓力。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受騙發生意外,便不止一次地告誡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大概是當今每個家長都會教給子女的一條“防身計”。但這種說教其實是不正確的。聽了父母的話,孩子會覺得陌生人都十分可怕。一旦有陌生人與自己說話,便會惴惴不安,甚至找機會跑掉。長此以往,會使孩子總是處於緊張的心理戒備狀態,不但對於身心健康成長不利,而且容易失去社會性,孤僻,不合群。家長拒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這樣下去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積極與人交往,並認真傳授一些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辦法。比如,教會孩子如何向陌生人求助、如何回答陌生人的詢問、如何給陌生人指示道路等,讓孩子在其中學習與陌生人的對話技巧。當然,為防患於未然,父母也應該提醒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贈送的物品,並要教給孩子一些防止意外情況的辦法。
對於孩子的社會交往,孩子需要的是正麵的引導和鼓勵,而不是過多的負麵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