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不要忘記和孩子交流(1 / 1)

很多家長願意與孩子溝通交流,但是他們的時間總是被公司或單位無窮的加班所占用,然後是回家後無盡的疲勞,超負荷的工作使家長沒有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從而失去了與孩子溝通的機會。

曾經有過這麼一篇報道,說有一種可以模仿家長發音的玩具銷量很好,盡管價格不菲,可家長們還是慷慨解囊,來購買這種玩具。

看完這則報道後,很多人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種玩具為什麼會有如此好的市場效應呢?原因顯而易見,家長沒有時間,隻能借助“玩具家長”來陪孩子度過孤獨的時間。

下麵是一些中學生的抱怨:

“無論是我快樂的時候還是悲傷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沒有絲毫地覺察過。快樂,我一個人獨享。悲傷,我一個人承擔。”

“我很想能夠常常和父母在一起談心,可是他們卻經常搪塞說,為了生活在外麵上班賺錢也很累了,哪兒有空聽你訴說啊。”

“其實我不願意爸媽給我買好吃的,買好衣服,我很想爸爸能多陪陪我,多聽聽我的心裏話。”

這些肺腑之言委實道出了孩子們熱切地希望父母能夠多騰出時間來好好和孩子們交流一下。父母們或許沒有意識到,沒人陪伴的獨生子女經常會一個人說話,所以有人說獨生子女是自言自語的一代,他們孤獨、寂寞,甚至褊狹、固執,但這都和生活環境的單一性有關。也正因如此,這些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很強烈,家長多抽出時間陪孩子說話、遊玩,是獨生子女對父母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本雜誌曾經刊登過一篇令家長們深思的文章:《真想用零花錢把爸爸、媽媽買下來》。文中的小作者對她的父母吐露了如此真誠的心聲:

平時與父母交流很少,我每天隻能聽到“寫完作業了嗎?”“快認真複習”等,我想說話也插不上嘴。一次,我考了100分,本來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想給父母一個驚喜。但是爸爸、媽媽正在談事情,根本不理我,我隻好把這個100分埋藏在心中了。還有一次,我有道題不會做,想等爸爸回來向他請教。可是爸爸回來後,沒有理我,馬上又走了。當他們拒絕理我的時候,我感到很傷心。為什麼爸爸、媽媽都不能陪陪我,和我說說話?我真想用自己的零花錢把爸爸、媽媽買下來,陪我聊天說話。其實我的要求不高,一天隻要抽出10分鍾,哪怕5分鍾,就足夠了。爸爸、媽媽,你們能滿足我這個小小的願望嗎?

父母要多創造一些和孩子交流的機會。晚飯後一家人坐在餐桌旁不要急於離開,每個人隨意講講一天中的見聞、樂事,時間不必長,半個小時甚至是10分鍾都可以。這要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一個慣例,這是一件其樂融融的事情,不僅可以引導孩子養成交流的習慣,還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切關係。

有一個企業高管,說他日理萬機一點也不過分,但他時刻也沒忘記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他科學運用早餐這段時間,談些孩子感興趣的問題,聽孩子傾訴,解答孩子的問題。家裏來了客人,一般情況下都讓孩子參與接待,使孩子從中了解自己的父親。這樣,孩子非但沒有和父親生疏,反而更能理解父親的艱辛,從而敬重父親的品格。

很多的家長認為孩子隻要和同齡人在一起玩就會很高興,不可否認,大多數孩子和朋友同學在一起玩會很開心。可孩子們一起玩,隻是他們“社交”活動的一部分而已,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力。

堅持不懈地與孩子在一起交流和溝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加深對父母的信任,慢慢地他就會向父母敞開心扉,讓父母知道他對事物的看法和他內心的困惑,這樣父母就走進了孩子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