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了解孩子的內心(1 / 1)

父母要走入孩子的內心,充分體會孩子的心情與感受。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多去了解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看看這個故事:

小則這次期末又考了全班四十幾名,這可把小則媽媽氣壞了。小則媽媽也不是沒鼓勵過小則。也曾苦口婆心地對他講過競爭的重要性、緊迫性,可是小則還是一副不思進取的模樣。

小則媽媽說:“小則啊,你吃得好,穿得好,還有什麼不滿足,你到底要媽媽怎樣才行啊?”

小則說:“哼,你就知道吃啊穿啊,你根本不了解我!”

的確,不少孩子都說,父母的眼睛隻是盯著物質的東西和學習上的事情,根本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麵的感受。

一個男生在日記中寫道:“爸爸媽媽總是說,給你吃這麼好,穿這麼好,不就是圖你學習上有長進嗎?我是一個人,不是一部學習機器,除了學習,我有很多的心事,但我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想了解。”並不是說吃穿無憂就萬事大吉了,進入孩子的內心非常重要。

一個女孩也說:“我已經15歲了,什麼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處理方式,但是在父母眼裏,我永遠是個‘沒有思想’的附屬物。什麼事都要按照他們設計好的路走。我覺得鬱悶極了。”孩子的內心藏著很多想法,不容忽視。

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許多父母都在為事業打拚,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事很重要,卻想當然地認為孩子的事沒什麼關係。孩子喜歡的事物父母看不懂;孩子為在朋友麵前出了醜難過,父母一笑置之;孩子和朋友發生衝突,父母輕鬆地說:“孩子嘛,過幾天就好了。”很明顯,這樣的父母很難關注孩子內心的聲音,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去嚐試過進入孩子的內心。

一些父母總是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的世界,他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也不能理解在自己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物何以占據著孩子的整個心靈;但他們其實並不清楚,孩子的成長更多地是依賴於這些“渺小”的東西,而並非成年人想象的那樣依賴於學校功課和考試成績。物質條件的滿足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要以真誠、平等、尊重的態度麵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