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安理會又決定增派7600人的部隊,以保護聯合國劃定的6個安全區。1994年4月27日,安理會批準了聯合國駐前南特別代表明石康的建儀,法定再增派7000人。截止到1995年5月,駐波黑維和部隊總數約為2.36萬人。6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998號決議,批準了法英荷三國提出的在波黑維和部隊中建立1.5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議。這樣,聯合國駐波黑的維和部隊加上快速反應部隊,總共將這到3.86萬人之多。
駐波黑的2.36萬維和部隊(不包括快速反應部隊)來自17個國家,其中民政人員和警察1330人,軍人22,270人。其部署大體計為西南區、東北區、西北區和薩拉熱窩4個區。各國軍人具體人數及其部署的主要情況為:法國3900人,主要部署在薩拉熱窩;英國3600人,主要部署在西南區;巴基斯坦3000人,在東北區;馬來西亞1600人,在西北區;荷蘭1600人,在東北區;土耳其1500人,在西南區;西班牙1500人,在西南區;孟加拉1300人,在西北區;瑞典1100人,在西南區;加拿大900人,在西南區;烏克蘭610人,在薩拉熱窩;俄羅斯510人,在薩拉熱窩;埃及430人,在薩拉熱窩;丹麥260人,在西南區;新西蘭260人,在西南區;約旦100人,在東北區;比利時100人,機動增援部隊。
聯合國駐波黑維和部從由現任聯合國秘書長駐前南特別代表明石康(日本人)指揮(1993年12月2日任命),他的前任分別是美國人萬斯(1993年4月辭職)和挪威人斯托爾騰貝格。
駐前南地區維和部隊總司令先後為:薩·南比亞爾中將(印度人)1992年3月8日抵南;拉·瓦爾格倫中將(瑞典人)1993年2月26日上任;讓·科特中將(法國人)1993年7月1日上任;貝·德拉佩裏爾中將(法國人)1994年3月16日上任;貝·讓維耶上將(法國人),1995年1月17日上任。
駐波黑維和部隊司令先後為:菲·莫裏隆少將(法國人,弗·布裏哥蒙中將(比利時人)1993年7月12日上任;羅斯中將(英國人)1994年1月5日任命;史密斯少將(英國人)1995年1月24日上任。
使命艱難
聯合國保護部隊主要執行以下幾項任務:
——實施人道主義援助。主要協助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工作,通空中和陸坡為波黑及前南斯拉夫地區運送救濟資,為運輸車隊提供武裝保護。維和部隊還要修複橋梁,甚至在山區鋪設公路以保證救援物資能運到目的地。
——監督停火。波黑內戰爆發3年多來,衝突各方在國際社會斡旋下達成了數十個停火協議,維和部隊負責監督執行。但這些停火協議都未能完全付諸實施。
——監督重型武器。1992年8、9月,聯合國與波黑穆、塞兩族達成協議,將穆、塞兩族部署在薩拉熱窩等地的火炮等重型武器集中接受聯合國監督。此後,隨著局勢的發展,維和部隊監督重型武器的任務不斷增加。1994年2月,北約在聯合國授權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戰各方將重型武器撤到距薩拉然窩市中心20公裏以外的地區或置於維和部隊控製之下。同年4月,穆、塞雙方在戈拉日代爆發激戰,北約再次發出類似的最後通牒。
——保護禁飛區。1992年10月9日,安理會通過了主要針對南聯盟和波黑塞族的第781號決議,決定在波黑地區建立禁飛區,除聯合國及其他國家參加人道主義行動的飛行外,禁止在波黑上空的一切軍事飛行。11月聯合國在克羅地亞、波黑和南斯拉夫境內13個機場部署了軍事觀察員,所有飛機均須事先獲得同意方可起飛。1993年3月31日安理會又授權北約有權擊落闖入禁飛區的塞族飛機。1994年2月北約擊落4架波黑塞族“違禁”的飛機。
——保護“安全區”。1993年5月6日和6月4日,安理會分別通過第824號和第836號決議,決定在澤帕、戈拉日代、圖茲拉、比哈奇、薩拉熱窩和斯雷布雷尼察6塊穆斯林飛地建立“安全區”,並增派50名軍事現察員和7600名軍人提供保護。
到1995年3月20日,聯合國駐前南斯拉夫保護部隊總數已達38,599人,其中包括來自39個國家的684名聯合國軍事顧問。在文職人員中有803人為民警,2017人為其他國際雇員,還有2615名當地雇員。
1995年3月31日,安理會就前南地區維和部隊問題,一致通過了第981、982.983三項決議,將在克羅地亞、波黑和馬其頓的維持和平部隊一分為三,改組易名,並重新確定在克羅地亞的維和部的任務。駐波黑、克羅地亞和馬其頓的維和部隊分別稱駐波黑“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駐克羅地亞“聯合國恢複信任行動”、駐馬其頓“聯合國預防性部署部隊”。三支維和部隊的任期均到1995年11月30日。三者好別擁有自己的行政及軍事長官,秘書長特使繼續擔任協調及監督整個維和行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