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革命導師恩格斯曾指出,混帳的巴爾幹是世界大戰的火藥桶。
果然,一戰在此爆發。一百年後,這裏再次成為混戰的爆發點。波黑內戰,兄弟民族同室操戈,聯合國再次出麵調停。
民族同題,內戰導火索
南斯拉夫地處歐洲東南角,民族情況十分複雜。人數在50萬以上的民族有八個,最大的塞爾維亞族隻占人口的36.2%。這八個民族雖然在南斯拉夫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上千年,但直到年以前從寒未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共同生活過。在異族統治下,它們之間有的兵戎相見、彼此仇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賽條灼,這些在曆史傳統、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經濟發達程度等方麵差異很大的民族第一次被統一進南斯拉夫王國。這個王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被認為是塞爾維亞族的分支,其他民族則不被承認。民族關係緊強,國家的凝聚力相當薄弱。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不久,南斯拉夫王國即按民族被肢解,並發生過嚴重的民族屠殺事件。
後來,各族人民在以鐵托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通過武裝鬥爭解放了自己的國家,在共同戰鬥中建立起和睦團結的民族關係。解放後,南斯拉夫實行民族平等政策,使得各族人民的團結達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民族間的曆史糾葛短期內很難消除。
鐵托執政時期在南斯拉夫實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認,國家實行聯邦製。六個母體在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成立了共和國,兩個母體在國外的民族——阿爾巴尼亞族和匈牙利族則組成自治省。這八個民族推選自己的代表共同組成聯邦機構並較流擔任主席。聯邦的大政方針由這八家協商一致決定。這對於消除民族隔閡,緩解民族矛盾,加強政治穩定和加速經濟發展都曾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聯邦過於鬆散,共和國和自治省尾大不掉,甚至出現某種民族割據的狀態。
1974年憲法規定,各共和國和自治省擁有主權,具有國家性,聯邦的重要決策要由這八家協商一致才能決定,一家不同意就不能成立。實際上每個民族都對聯邦有了否決權。許多重大問題在聯邦議而不化,決而難行。可以說聯邦逐漸被架空,大權旁落。
1980年鐵托總統去世,南斯拉夫人民失去了一位最有權威的領袖。許多原來被掩蓋的問題開始表麵化,逐漸演變成了危機。但是新的領導班子還是為維護民族團結作了努力。1982年10月,南共聯盟主席團通過決定,要“以批判的態度對整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的政治製度及其各個部分和機製進行重新審查。”這一審查進行了4年,到1986年通過了一個對南政治製的運行作“批判性分析”的文件。在討論這一文件時爭論激烈,分歧很大。經濟發達的共和國提出了所謂的“不對稱的聯邦”的主張,要求在聯邦中有更多權力。斯洛文尼亞領導人甚至揚言要行使憲法規定的共和國分離權。經過耐心協商和相互妥協,最後決定修改憲法。1987年修憲重點之一是對協商一致原則實施的範圍作了明確界定,防止“濫用”這一原則。由此可見,南集體領導中以大局為重的思想直到這時還是占主導的。
1988年南斯拉夫政局出現了轉折。首先是如何實行協商一致原則重新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爭論的中心問題。經濟發達的共和國總覺得自己吃虧大,受了太“剝削”,再次強調要獨立自主。斯洛文尼亞還明確表示不同意聯邦法令高於共和國法令;不同意征收額外收人稅;不同意各共和國的教學大綱要保持一致;不同意軍費撥款的方式等等。在這種情況下,1988年聯邦經濟發展年度計劍擱淺,聯邦總理米庫利奇辭職。這在南斯拉夫還是前所未有的。聯邦的按製能力顯然進一步削弱了。形勢開始急轉直下。
1989年10月南共聯盟第28次中央全會通過“政冶體製改革問題”的決議,宣布放棄“一黨壟斷”。1990年1月南共聯盟召開第14次代表大會。由於意見不能統一,特別是對民主集中製的原則有分歧,大會被迫在中途無限期休會。有70年悠久曆史的南共聯盟從此不複存在。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湧現了大約300個政黨,絕大多數都局限在本共和國或自治省內,綱領都具有民族主義色彩。全國性的政黨隻有30多個。1990年,各共和國相繼舉行了第一次多黨製大選。各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地打著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旗號爭取選票。民族主義思潮大為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