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舍爾德內外交困。
他決定孤注一擲,放棄參加聯合國大會,延遲返回紐約的日期,並決定親自與衝伯會晤。9月16日晨他通過美國駐伊麗莎白維爾領事館致信衝伯,要求媾和。
這一天,英國外交大臣賴斯頓也來到利奧波德維爾,他會晤了哈馬舍爾德,再次向他施加了壓力。同賴斯頓會晤的結果就是確定了哈馬舍爾德與衝伯的會晤地點是在北羅得西亞的靠近加丹加邊界的城市恩多拉。
9月17日,賴斯頓要求隨同哈馬舍爾德一同飛赴恩多拉,但遭到了哈馬舍爾德的拒絕。賴斯頓於是先行一步,在下午3點零4分,起飛直飛恩多拉。而哈馬舍爾德的專機則於下午4點51分起飛,向東南飛去,整個飛機上共有16人。
大約在次日淩晨零點10分,飛機從恩多拉機場上空飛過,做最後一次著陸回轉。零點11分至13分,災難發生了。飛機在距離起飛地帶水平60米的高度上墜落在朝向機場的山坡上,燃起了大火,這裏距恩多拉機場直線距離隻有12公裏,距離恩多拉城隻有7、8公裏。
5000公斤航空汽油灑在足球場一般大的熱帶叢林中,火光映紅了半邊天。許多恩多拉市民都目睹了這一慘景,但前去迎接的各色人等卻都視而不見,甚至在貴客“遲遲”不來之後,他們都回家去睡覺了。
山上的大火時隱時現,一直燃燒到清晨。而羅得西亞當局的搜索行動也異乎尋常的遲,直到第二天9點才開始搜尋。而出事地點距恩多拉城僅十幾分鍾車程,但搜索人員卻直到下午才由一個燒炭工人的彙報下發現飛機殘骸。
事實證明,哈馬舍爾德和他的衛士朱力安爬出了飛機,他們不在著火範圍之內,如果救助及時的話,他們是有可能生還的。朱力安被發現的時候還活著,但他隻活了五天,而死因就是長時間的赤道日曬。
哈馬舍爾德的遇難引起了世界輿論嘩然。全世界的報紙都用大字標題報道了這件事:“聯合國秘書長座機在非洲失事!”“世界公仆罹難”“空中強盜破壞聯合國!”“秘書長自殺?!”
人們對哈馬舍爾德遇難的推測多種多樣,一是駕駛失誤;二是座機遭到襲擊而墜毀(許多證人說目睹了一架小飛機跟在哈馬舍爾德的座機後,哈馬舍爾德的飛機墜毀後,小飛機飛走了,並有人聽到了槍聲);三是秘書長自殺。
整個哈馬舍爾德這項飛行從頭到尾疑點極多,因此聯合國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也似是而非,不能確定到底是哪一種原因。肯定有人在隱瞞著些什麼,也許這將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哈馬舍爾德之死,使聯合國在剛果的行動計劃遭受極大的挫折。
哈馬舍爾德死後,議和工作當即由其他聯合國官員接辦,三天後衝伯和聯合國剛果行動中心達成一項停火協議。聯合國總部批準了這項協議。但加丹加當局不久就破壞了這項停火協議,局勢繼續惡化。
11月3日,安理會推薦緬甸的吳丹為代理秘書長直至1963年哈馬舍爾德任期結束。吳丹一向以穩健著稱,因此大會當天批準了安理會的推薦。
過度卷入,死傷亦多
隨後,安理會再次舉行會議討論剛果局勢,11月24日通過決議,表示安理會反對加丹加的分裂活動,並授權秘書長采取必要的武力措施,完成消除外國雇傭兵的工作。
決議通過不久,加丹加當局就發動了一場攻擊剛果行動中心的宣傳運動,這一運動很快導致了公開的暴行。剛果行動中心的人員遭到加丹加憲兵的毆打、劫持和殺害,公路上設起了路障以阻礙聯合國軍隊的行動。
剛果行動中心決定在12月5日采取消除路障並恢複自己行動自由;因此加丹加部隊和聯合國部隊的戰事又重新發生了。激戰直到12月19日聯合國軍隊占領了一些重要的陣地後才停止。
12月19日,衝伯主動離開伊麗沙白維爾,前往基多納同阿杜拉會談。12月21日雙方簽署了一項包括八點內容的聲明,衝伯同意實施根本法,承認中央政府的權力,並同意若幹旨在結束加丹加分裂的步驟。衝伯返回後,曾派幾名加丹加議員到利奧波德維爾參加中央議會。
衝伯把基多納聲明提交加丹加議會,1962年2月15日加丹加議會討論以後,宣布隻接受這項聲明為討論的基礎。從1962年3月至6日,在聯合國的讚助和保護下,衝伯和阿杜拉在利奧波德維爾舉行兩次談判。由於衝伯的拖延和毫無誠意,談判最終破裂。
1962年8月,聯合國代秘書長吳丹提出了一份“全國和解計劃”。主要內容是建立一個聯邦製政府;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分享稅收和外彙收入;統一幣製;把一切軍隊、準軍隊和憲兵隊合並,統一成為一支國防軍;宣布大赦;改組中央政府使一切政治集團的各省集團都有代表參加,召回一切並非由中央政府指派的對外代表;讓聯合國人員在剛果全國各地有行動自由。
阿杜拉和衝伯先後接受了這一計劃。聯合國提供的專家迅速起草了一份聯邦憲法草案。卡薩武布也在1962年1月26日發布大赦令。但加丹加當局並沒有采取任何履行諾言的實質性措施。
聯合國秘書長吳丹12月13日要求凡有條件采取行動的一些會員國,對加丹加當局實施經濟壓力,特別是抵製加丹加出口的銅和鑽。由此而引發了加丹加局勢再度惡化。留在伊麗沙白維爾的剛果行動中心的軍隊遭到越來越多的騷擾,以加丹加憲兵無故向聯合國駐地開火達四天之久而達到高潮,聯合國軍隊沒有還擊。
12月28日,聯合國軍隊再次采取軍事行動,掃除了伊麗沙白維爾附近憲兵隊設置的路障,確保了聯合國軍隊在整個加丹加的行動自由,這次行動受到了很少的抵抗。聯合國控製了整個加丹加省,加丹加憲兵隊做為一支戰鬥部隊崩潰了。
1963年1月14日,衝伯表示同意宣布結束加丹加分裂,給予聯合國軍隊的行動自由,並同聯合國合作貫徹全國和解計劃,但要求保障大赦繼續有效,剛果政府同意了這一要求。
1月27日衝伯同聯合國剛果行動中心達成協議,就聯合國部隊和平進入由加丹加憲兵隊駐守的最後一個重要城市科耳韋濟做出安排。1月21日,聯合國軍隊毫無阻礙他進入科耳韋濟。
1月23日,伊裏奧作為中央政府常駐部長抵達伊麗莎白維爾,負責重新統一加丹加的工作。
2月4日,吳丹在向安理會提交的報告中稱加丹加的分裂已告終止,並從一切實際觀點看,外國軍事人員和準軍事人員以及憲兵隊撤走的工作也已完成。
在其後數日中與剛果政府交涉,在剛果行動中心的協助下為重新訓練剛果軍隊作出安排的努力尚無結果。1963年10月18日,聯合國大會應剛果政府請求決定把聯合國部隊的留守延長到1964年6月30日,以便協助剛果軍隊和警察維持該國的法律和秩序。
到1963年底聯合國剛果部隊總兵力已減至5,871人,1964年上半年繼續減少,並在指定日期前全部撤退完畢。
剛果民主共和國在1964年9月19日給聯合國秘書長的備忘錄中,對聯合國部隊為保持剛果的統一與完整做出的努力表示誠摯的和深刻的感謝。
至此,聯合國在剛果的長達四年的維和行動宣告結束。剛果行動是冷戰時期聯合國最大的一次維和行動。維持和平部隊的規模是聯合國其他維和部隊的3倍,死傷人數是其他維持和平行動的2倍。此外四年中聯合國還組織了當時一次最大的援助方案。剛果行動是冷戰時期聯合國在非洲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維和行動。
曆史的輪回
蒙博托可算是非洲在位最久的領導人之一。他自1963年發動政變推翻阿杜拉政府執政後,30餘年中幾經風雨,最後都能安然渡過難關,牢牢把持著紮伊爾(剛果)的黨、政、軍大權。
然而在他30餘年的統治中,政治黑暗、腐敗橫行、人民生活困苦,紮伊爾成為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國家之一。本來紮伊爾擁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之一,然而這些寶貴的自然財富並沒有能夠給人民生活帶來幸福,反而都流進了少數當權者的腰包和被外國壟斷資本掠走。蒙博托自己在法國、瑞士等地擁有許多豪華的別墅,擁有大量的私人財產。而廣大的人民卻處於極度的貧困之中。進入90年代,紮伊爾的形勢就象蒙博托的身體一樣急轉直下迅速惡化。紮伊爾這個美麗富饒的中非大國又被折磨成為一個無聲無息的被遺忘的帝國。
80年代末在西方鼓吹下,非洲大陸刮起一陣“民主風”,許多國家一時不知所從,陷入混亂之中,紮伊爾也被卷進這股漩渦。
1990年4月,蒙博托總統宣布實行多黨製。一年之後,他又決定召開有全國各政黨和社會力量參加的“全國會議”。從此紮伊爾政局進入空前動蕩時期。人口僅4000萬的國家,短短時間內竟冒出了274個政黨,形成以蒙博托總統“人民革命運動”黨為主體的總統派和以齊塞克迪“爭取民主的社會進步聯盟”黨為核心的反對黨聯合體“神聖聯盟”(簡稱“神盟”)。雙方鬥爭的焦點是所謂“如何推進民主化進程”。蒙博托強調,民主化必須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定,依據憲法和法製有秩序地進行。反對派譴責蒙博托“獨裁專權”,提出“街道出政權”(指遊行示威等活動),想借此壓蒙博托交權。反對黨的主張得到了西方大國支持。在保權與奪權問題上,兩大派矛盾日益激化。
1991年9月23日,駐首都恩吉利機場第31師傘兵旅的部分軍人因領不到軍餉嘩變。他們先是占領機場,搗毀指揮塔,破壞跑道,搶劫海關倉庫,然後衝入市內鬧事。其他軍人、警察和市民亦趁火打劫了數家商店和包括政府成員住處的高級住宅區……騷亂中,30多人倒於血泊,受傷者達千餘。翌日,動亂蔓延到其他幾個外省大城市。西方以“保護和撤退本國僑民”為由迅即派兵進駐紮伊爾,紮伊爾當局也於26日宣布宵禁。蒙博托稱,“9.23事件”是紮伊爾獨立30年來所未有的大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