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印度支那,黃種難民聚居地(1 / 2)

印度支那半島是亞洲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然而,萬日的越南戰爭,殘酷的紅色高棉,使越南、老撾、柬埔寨成為黃種難民最多的地方。

1989年6月14日,是東南亞曆史以及國際難民政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在那一日,通過了印度支那難民綜合行動計劃,為處理印支難民問題建立了一個法律框架。先前,1988年12月18日,越南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日內瓦簽署了一項協定,確保越“船民”返回自己國家後不會受到迫害。這是自那以後成為在這整個地區進行自願遣返工作的典範的第一步。

越南船民苦海餘生

據報道,1992年4月23日,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根據自願遣返計劃,安排第一百班航機,接載在香港的越南人境者返回越南。

在香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越南人呢?

越南曾出現過兩次難民外逃高潮。第一次是在在侵柬戰爭後的1979年,達到20萬人的高峰,到1986年減少到1.9萬人,可是1987年又達到2.8萬人,比上年又增加到44%,出現了第二次難民外逃高潮。1988年又增加56%到4.4萬。窮兵黷武,侵略柬埔寨,推行地區霸權主義使越南統一後在國際上處於完全孤立的狀況,再加上實行了蘇聯模式的經濟體製和錯誤的經濟政策,其結果工農業生產下降,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這是外逃難民激增的主要原因。

越南政府從1987年開始允許難民短期回國,成為難民的“負罪感”和心理上的阻力消失了。這是越南政府為獲取外彙而采取的措施。外逃後暫時回歸者還受到與外國旅遊者同樣的待遇。這無形中又刺激了大量難民偷偷外逃。

越南公民1975年首批有計劃的離境,為包括前南越士兵的越南人離開自己的祖國提供了一條安全的、有組織的途徑。香港、泰國、菲律賓的難民營被看作是尋求庇護的中繼站。

越南船民愛香港

尤其香港,它是越南人從海上向外湧流的一大跳板。

自1975年越南船民首批湧入香港以來,進入和滯留香港的船民逐年增多,日前已達20多萬。多年來這個問題成為香港當局的一大包袱。1975年以來,香港當局為越南船民的花費已達81億港元。另外,由這批船民引發的治安問題也令香港當局十分頭疼。船民羈留中心內鬥毆凶殺、行竊、吸毒現象屢禁不止,香港當局不得不在警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抽調大批警察看守難民中心,並定期搜查羈留中心的凶器。

為控製越南船民的無限製湧入和抑製問題的發展,1988年6月16日香港當局規定,在此這前抵港的越南船民均可獲難民身份,有資格獲其它國家收容;在此之後抵港的則需根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規定甄別後再定。因此自那時起以來抵港的所有越南船民首先須接受身份審查,以確定是否具備難民資格,而不再象以前那樣自動具備難民身份。查驗後確認為難民的,由香港當局出具證明,並將其集中到難民中心,等候移居外國;反之,則送羈留中心,等候遣返回國。為徹底卸掉越南船民這一沉重包袱,英國曾與越南就滯港船民問題多次舉行會談。但越南最初一直推拖接受遣返的難民。後來進入90年代後,越南的外交重點發生變化,它鬆動了與西方的關係以便得到更多援助,因此在船民問題上的態度轉為積極。

1988年,越南政府承諾保護和援助歸國者,這就為製訂新的綜合行動計劃自願遣返政策打下基礎。該綜合行動計劃要求采取一係列彼此關聯的措施,以鼓勵安全地有組織地離開祖國到重新定居國去,製止導致秘密離國的活動,給所有尋求收容的人以臨時收容,以便確定其作為難民的地位。該計劃還建立了一個全區域範圍的“甄別”來自越南新到達者的係統。凡是不夠作為難民要求重新定居的人,都由國際社會提供資助,鼓勵他們返回家園。在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自願遣返計劃的指導下,已有26,010多船民從香港返回越南。然而仍有很多人繼續留在難民營不走。主要是他們不知道即將到來的在故鄉的新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他們生怕被國際社會出賣和欺騙。而且他們的疑慮與日俱增,原因是難民高級專員辦事處勸阻船民時表現出的積極態度讓他們產生懷疑。

一位在香港羈留中心的工作人員說:“許多南越人,尤其是那些曾參加過越南戰爭的人,認為獲得重新安置是他們與生懼來的權利。因為當年所付出的代價和表現出的忠誠,今天應該得到回報。”不管怎樣,正如在香港的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羅伯特·範·立文所說的,“向前看總比向後看好,至少人們不用懼怕重回故裏,那裏現在是安全的。”因為1988年12月18日,聯合國和難民辦事處在日內瓦簽署一項協定,確保越南船民返回自己家園後不會受到迫害。“與越南簽署的協定在越南人大批出逃的情勢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難民辦事處國際保護司司長米歇爾·穆薩利說,“它為國際社會通過與該地區各國政府合作努力,以便於提供援助構築了一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