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飯前要洗手,飯桌上不準帶任何玩具。吃飯時,大人們要說這也好吃,那也好吃,做出吃得很香的樣子並引導孩子吃各種食品(除了他的年齡段不適合吃的以外),低鹽、低糖、不偏食的良好習慣從此時開始培養。
(5)注意不讓孩子在飯前吃零食,保持他旺盛的食欲。給孩子盛飯要估計他剛好能吃飽吃好的量,不讓他養成剩飯菜的壞習慣;同時也利於他吃完飯後的表揚和誇獎。
(6)隨著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飯桌上逐漸增多輕鬆愉快的話題,以保持吃飯心情的愉悅,增加食欲和消化能力,同時也不知不覺豐富孩子的知識。
12.讓吃飯變得豐富多彩
吃飯的話題很廣泛,家長在吃飯時可以多談點吃的知識、營養保健常識。例如,這是什麼菜、那叫什麼魚、味精為什麼鮮、鹽是哪裏來的、肉有什麼營養、為什麼要多吃青菜、什麼叫海鮮、海鮮為什麼富有營養、花生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地裏、蓮藕為什麼說藕斷絲連……大人之間也可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以談見聞和趣事,孩子能傾聽不少半懂不懂的知識,3歲以後還能插話提問,並且更形成一家人關係的和諧、民主、平等。例如,某日吃飯,2歲半的孩子看到了桌上一盤煮熟的蠶豆,她用手指了指,嫩生生地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可以說家庭中每一餐飯都是一堂生動愉快的課,讓孩子快樂地吃,參加一些談話和提問,這是生動的早期教育;一年365天,每天一起吃三餐飯,一年就上了1000多次生動活潑而自然的“課”,僅此一項就可能比幼兒園上的課更多、更有趣、更快樂,學到更多知識!
13.尋找不良吃飯習慣的根源
現實中,許多孩子已經養成了不吃飯的壞習慣,大多數家長雖然著急,但隻是考慮對孩子健康不利,沒有想到會造成孩子消極、被動、懶散、拖拉、無責任感的性格,而且全家沒有甜蜜的親情交流,有的家長還在飯桌上批評教訓,鬧得情緒對立,消化不良。孩子每年還失去1000多次親情課,10年就流失10000多次親情課,這筆賬他們從來不算。要知道在社交場合親朋好友共進一次晚餐往往能增進一次感情,還可能促進重要的互助。然而許多父母與孩子在一套住宅裏住10多年,在一個鍋裏吃飯10多年,最後還形成嚴重的代溝,失去了共同的語言,這是不是人間的教育悲劇,這個悲劇的病根在哪裏?
中國人重視吃飯。家長對孩子的愛尤其體現在吃飯上。首先是讓孩子多吃,不分青紅皂白使勁喂,隻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經常可見祖母端著碗,四處追趕孫兒喊叫著喂一口飯。直到現在,仍有絕大多數父母會利用中午哪怕隻有一個鍾頭的時間,穿人山過車海,趕回家去給孩子做頓午飯。除了多吃還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餓,但孩子碗裏的肉一口都不能少。
美國的家長也關心孩子一天的飲食,但與中國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美國孩子從能夠拿得動勺子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自己吃飯了,即使弄得滿臉滿身,家長也不會去管;而且,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中午就在學校吃午飯,根本不會有家長跑回家給孩子做飯。
美國家庭吃飯,桌上擺幾樣菜,孩子喜歡吃哪樣或者不喜歡吃哪樣都由自己決定,家長不會在孩子說吃飽後還連哄帶騙的逼孩子多吃幾口才允許離桌。他們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必須盡早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與此相反,中國家長則認為孩子年齡尚小,缺乏生活經驗,必須替孩子做決定。結果,美國孩子長大後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知道,我會。”中國孩子長大後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聽話,我是好孩子。”美國孩子半饑半飽、獨往獨來,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中國孩子則肚皮鼓鼓,麵色紅潤,長大後服從領導,兢兢業業,領導讓說什麼就說什麼,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美國家長不管孩子吃什麼、飽不飽,卻嚴格管教孩子的吃相。不許端起盤子放在嘴邊,不允許張著嘴咀嚼然後雙唇作響,不許大聲吸麵條、稀飯或者其他液體,不許含著滿嘴飯菜含混說話,更不許進了嘴的東西再吐出來。
中國家長講實惠,注重孩子吃什麼、吃多少,一般對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熱熱鬧鬧、咂嘴吸湯、剔牙打嗝,十分盡情盡興。於是,美國孩子長大後注重儀態修養,尊重他人;中國孩子長大後講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飯影響人的一生。
14.最好不讓孩子喝冰水
專家提醒,首先不要給孩子喝太多冰水,因為大量喝冰水容易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不但影響孩子的消化甚至可能引起腸痙攣。其次,飯前不要給孩子喝水,飯前喝水可使胃液稀釋,不利於食物消化,也影響食欲。
孩子最好喝白開水,因為純淨的水缺乏各種微量元素,長期喝純淨水對健康不利。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代謝旺盛,對水的需求量大,家長在保證孩子喝足夠的奶後,還應保證孩子喝足夠的水。
此外,年齡較小的孩子在深睡後不能控製排尿,如果在睡前喝水多了,容易尿床。即使不尿床也會影響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