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出處〕南宋,曾幾《三衢道中》。
〔注釋〕①不減:沒有減少。②添得:增加,增添。得:助詞,表示完成。③黃鸝:黃鶯。這裏指黃鸝的鳴叫聲。
〔今譯〕一路上綠樹成陰,和不久前來時路過這裏的時候沒有什麼兩樣;隻是在綠陰叢中增添了四五聲黃鶯婉轉清脆的鳴叫聲。
〔賞析〕《三衢道中》是一首紀行寫景詩,是詩人任浙西提刑期間往返於三衢山中見到山區夏天變化多彩的明媚風光時有感而寫的。詩中通過詩人初夏黃梅時節山中行走時的所見所聞,描寫了沿途景物的絢麗多姿,表達了詩人旅途中的新鮮感受和喜悅心情。這首詩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筆調輕快,音韻和諧,寫得有聲有色,層次井然,讀起來耐人尋味。
這兩句詩描寫了江南夏日山間綠樹濃陰、黃鶯鳴囀的清幽秀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山行時的喜悅暢快之情,蘊含著詩人輕鬆閑適的心境、瀟灑舒暢的神情和對大自然衷心熱愛的思想感情。詩句風格淡雅輕巧,意境清幽深邃,色彩賞心悅目,同時運用了對比映襯的修辭手法,使本來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詩趣。這兩句詩在景物描寫上頗見匠心,不僅“不減”和“添得”運用了絕妙的對照,而且“綠陰”和“黃鸝”一色一聲,色彩鮮明,濃淡得體,同時靜中有動,畫麵活躍,是曆來為人們讚歎不已的神來之筆。
〔原詩〕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作者〕曾幾(1084—1166),南宋詩人。字吉甫,又字誌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後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陽)。曾任將仕郎,賜上舍出身。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因主張抗金為秦檜排斥,罷官後寓居上饒茶山寺。死後諡文清。他的詩清新雅健,輕快活潑,受江西詩派影響較深,為江西詩派詩人。有著作《茶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