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節(1 / 1)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出處〕南宋,辛棄疾《菩薩蠻·鬱孤台下清江水》。

〔注釋〕①遮不住:阻擋不住。②畢竟:到底。

〔今譯〕青山啊,你們雖然遮斷了我遠望長安的視線,但是卻阻擋不了滾滾滔滔的清江水,它們到底還是衝破了你們的阻擋,繼續向東流去了。

〔賞析〕《鬱孤台下清江水》是一首題壁詞,是詞人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在江西提點刑獄公事任上,駐節虔州(今江西贛州)期間,有一次經過造口鎮,觸景生情,百感交集,在牆壁上寫下的。詞中從懷念往事寫起,描寫了對宋高宗建炎年間國事艱危的沉痛追懷和對宋欽宗靖康以來失去國土的深情縈念,抒發了詞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和希望恢複大好河山的愛國情懷。這首詞運用極其高超的比興手法,借山川江河抒發深沉的愛國情思,以小詞寓大主題,發大感慨,同時風格悲壯蒼涼,深婉沉鬱,托意高遠深沉,韻味悠長,藝術感染力極強,是詞人詞中古今傳誦的名篇瑰寶,並被人譽為以詞書史之絕唱。

這兩句詞運用“借水怨山”的藝術手法,以江水奔逝,表達了詞人對於時間流逝的感慨和驅逐金人、收複中原的願望,暗示了收複失地實現統一的大業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不可阻擋。詞句以景寓情,深有寄托,寫得委婉含蓄,警辟動人,是詞人的名句。現在常引用這兩句詞來比喻任何惡勢力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或者是說明正義事業像奔騰的江水,將滌蕩一切汙泥濁水,使之滾滾向前。

〔原詞〕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作者〕辛棄疾(1140—1207),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他力主抗金,但不受重視,終以報國無路憂憤而死。他的詞充滿反抗民族壓迫的戰鬥精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滿腔悲憤,藝術風格多樣,而以雄壯、激越、豪放為主,與蘇軾齊名,世稱“蘇辛”。他繼承和發展了蘇軾所開創的豪放詞派,並進一步擴大了詞的表現力,加強了詞的思想內容,使豪放派詞蔚為大宗,達到了宋詞發展的新的高峰。他一貫抱有重農思想,十分提倡農業,以致將自己的號及書齋均取名為“稼軒”。他一生留下的詞有六百多首,是一份有價值的文學遺產。存詩不多。有著作《稼軒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