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出處〕唐,王之渙《登鸛鵲樓》。
〔注釋〕①欲:想要。②窮:竭盡,用盡。③千裏目:指盡可能看得遠的視力。這是誇張的說法。“千裏”是虛指。目,指目光,視力。④更:再。
〔今譯〕若是想要看到千裏之外的景物,就需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賞析〕《登鸛鵲樓》是一首登臨詩,是詩人於漫遊時期遊覽鸛鵲樓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詩人傍晚時分登樓遠眺時所見到的雄渾開闊的景象,表現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和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這首詩將白日、黃河、山和海的景象與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融為一體,氣勢奔放,哲理深刻,色彩明麗,意境開闊,是唐人對鸛鵲樓的留詩中最負盛名的不朽之作,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這兩句詩描寫了詩人登臨時對雄偉壯麗景象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昂揚向上的精神,道出了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詩句形象深刻,融情於理,妙理無窮,富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成為曆傳不衰的膾炙人口的名句。現在常借用這兩句詩來鼓勵和說明對人生理想的追求,要繼續不斷地要求上進。
〔原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王之渙(688—742),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字季陵,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居絳縣(今山西新絳)。他幼年好學,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漫遊中度過的。他常和王昌齡、崔國輔相唱和,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他的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的絕句著稱,並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傳世之作僅六首,都是熱情洋溢的佳作。《全唐詩》錄其詩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