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出處〕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注釋〕①古人:指前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②來者:指後世的有為之士。

〔今譯〕回首過去,已經看不到那些建奇功立大業的英雄人物;瞻念未來,也見不到人們理想中的俊傑人物。

〔賞析〕《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臨詩,是詩人於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或神功元年(697)時寫的。當時詩人正在建安王武攸宜軍中任隨軍參謀,因為提出不同的作戰策略,不僅沒有被采納,反而受到了降職處分,心情鬱悶,登上幽州台(即薊北樓),麵對遼闊壯麗的山河,想起戰國時代燕昭王重用樂毅的故事,寫下了這首震撼千古的動人詩篇。詩中描寫了詩人登幽州台眺望時的感慨,展示了詩人廣闊的胸懷,抒發了詩人仕途坎坷、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情。這首詩囊括宇宙,氣貫古今,風格蒼勁,情調高亢而悲壯,語言剛健而清新,有很強的藝術概括力,係古今公認的名篇,並成為千古絕唱。

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對當時無能權貴的鄙視,抒發了詩人以報效國家為己任的情懷,寄予了古往今來有誌之士在困厄境遇中的激憤與不平。詩句千百年來感染了眾多懷才不遇的人士,獲得了不少人的共鳴與同情,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後來簡化為成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用來表示空前絕後的意思,也可用來嘲諷那些自為“天才”、“非凡”的人物。

〔原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陳子昂(661—702),唐代傑出詩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進士,直言敢諫,以上書論政,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為武則天所讚賞。他的詩蒼勁質樸,高昂清峻,是唐代從創作理論上反對齊梁浮豔詩風、提倡漢魏風骨的傑出詩人,也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展頗有影響。今存詩100餘首。有著作《陳伯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