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羅會見毛澤東:奇特老人的最後一幕
自從1971年4月周恩來導演了乒乓外交,宣布中美關係的大門打開了以後,尼克鬆加緊了訪問中國的準備工作。中國問題成了尼克鬆大腦思維的一個大熱點。幾乎每天,他都要跟基辛格在一起研討一下有關美中關係的種種問題。使得基辛格感歎地說,我不知道哪個總統的出訪有過這麼細致的計劃,也不知道哪個總統本人做過如此認真的準備。
一本本厚厚的參考資料擺在他的辦公桌上,擺在他的書房裏。這些材料是由基辛格指導下的班子耗盡心血編輯出來的,收錄了有關總統訪華的主要目標以及有關已和中方商定的議程中各項議題的文章。這些文章估計了中國在各個議題項目中可能采取的立場,以及總統可以應對的論據。還有基辛格兩次訪華與周恩來的談話記錄。也有中央情報局專門提供的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檔案材料,包括經曆、性格、思想、為人、愛好、著作摘要等等,其中包括不少珍貴的照片。還有西方中國問題學者寫的文章和專著書籍中的節錄,這些學者包括埃德加·斯諾、羅斯·特裏爾、費正清、斯圖爾特·施拉姆和安德烈·馬爾羅等。向來不太注重細小方麵的尼克鬆,竟然極其細致地閱讀了所有的參考資料,在許多他認為重要的地方都認真劃了線。他甚至把意大利著名的導演安東尼奧尼拍的長紀錄片《中國》也找來看了兩遍。
法國大作家馬爾羅的名著《反回憶錄》有不少關於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活動的描寫,引起了尼克鬆極為濃厚的興趣,覺得很有價值。為此,尼克鬆在出訪中國的前幾天,還特地請這位年事已高的法國名人來白宮做客。
馬爾羅被當做總統的貴賓,請到白宮橢圓辦公室同總統談話。馬爾羅年已70,華發斑斑,仍然思路敏捷,言語精辟。他從30年代以來,斷斷續續和毛澤東、周恩來保持著聯係,還作為法國政府的文化部長訪問過新中國。
“你幾年以前會不會想到毛澤東或者周恩來會同意會見一位美國總統?”尼克鬆問。
馬爾羅回答說:“我早就覺得這種會晤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有越南戰爭也不妨礙這種會晤麼?”尼克鬆又問。
“嗬,是的,是這樣。”馬爾羅說,“中蘇之間的友誼曾經是晴空萬裏,但是分裂也是必然的,這就導致中美和解勢在必行,總統閣下要訪問中國,在我看來並不奇怪。戴高樂將軍本來要在他活著的時候訪問北京,會見毛澤東,想不到隻成為一種遺願。戴高樂去世的時候,毛澤東發去唁電,稱戴高樂將軍是偉人,這在中國人來說,也並不奇怪,因為據我了解,他們並不信仰任何思想體係。”
尼克鬆十分感興趣地問:“中國人高聲宣布信仰共產主義。你不認為是這樣的麼?”
馬爾羅笑了,說:“斯大林認為毛澤東信仰的是‘民族共產主義’,我看也有一點道理。其實,我認為中國人實際上並不信仰任何思想體係;他們首先信仰的是中國。”
尼克鬆又問:“你還沒有回答我剛才的提問:越南戰爭會不會妨礙中美和解?”
馬爾羅說:“總統閣下,據我所知,美國正要從越南脫身,當然這是一個明智的政策,這說明美國在越南的作用如今已經不是實質性問題。而中國呐,在曆史上,中國與越南的宿怨太深了。我看,越南戰爭不會構成中美接近的障礙。我還覺得,中國人的行動是它國內需要的反映。”
尼克鬆端詳著眼前這個德高望重的法國老人,十分佩服他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明的理解力,佩服他有著驚人的直覺。尼克鬆又問:“為什麼說中國人的行動是它國內需要的反映?”
馬爾羅說:“我認為,中國邀請你去訪問說明它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中國人對你訪華的評價將取決於你能否提出一項援助中國的新馬歇爾計劃。”
馬爾羅的這一點分析,就顯得過時了。尼克鬆想起,基辛格兩次訪華回來都對毛澤東的自力更生的思想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尼克鬆出於對高齡客人的尊重,沒有提出來反駁。尼克鬆換了一個角度問:
“你能給我講講對毛澤東的印象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