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陶鑄“喬遷”中南海!兩軍對壘懷仁堂(7)(1 / 3)

1942年經中央決定,陶鑄調任王稼祥的政治秘書;1943年調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主管總政治部的日常工作。在此期間,陶鑄工作紮實,深入實際做調查研究。1943年秋天,陶鑄帶領幾個幹部,到晉綏解放區120師的連隊做調查,他親自調查了358旅8團2連,寫出調查報告。1942年正是我黨領導下的各抗日根據地處於極為困難時期。日寇正集中主要兵力,在偽軍和國民黨反動勢力的配合下,對我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大掃蕩,我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在各個根據地的反掃蕩鬥爭中,創造了武工隊的新鮮經驗。陶鑄聽取了358旅敵工科關於一個武工隊的情況彙報後,非常高興,他不顧個人安危,又親自帶領幾個同誌,化裝深入到晉綏前線敵人的據點三交鎮附近的村莊向群眾調查,以軍委總政治部的名義,通報各解放區和根據地,發展武工隊,主動出擊,粉碎日寇的大掃蕩。1944年陶鑄又親率總政宣傳部的幹部,組成幾個工作組,到陝甘寧邊區留守部隊的一些英雄、模範連隊進行調查,總結連隊政治工作的先進經驗,寫出了好幾篇典型材料,彙編成冊,作為全軍政治工作的教材。陶鑄親自主持編寫了《官兵關係》《軍民關係》《領導作風》三本小冊子,以總政治部名義,印發全軍。在邊區大生產運動中,陶鑄寫了《論精兵簡政》和《再論精兵簡政》兩篇文章,受到毛澤東的讚揚。

1945年4月25日到6月11日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陶鑄為正式代表,曾誌為候補代表,出席“七大”。黨的“七大”,製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路線,黨中央決定從延安調派大批得力幹部,到淪陷區去建立新的解放區。“七大”閉幕前夕,根據中央關於在湘粵桂邊區發動遊擊戰爭,創建根據地的決定,陶鑄被任命為邊區黨委副書記兼部隊副政委。1945年6月15日,即“七大”閉幕的第四天,陶鑄就離開延安,隨一支南下部隊,奔赴遠隔重山萬裏的南疆敵占區去開辟根據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陶鑄率領南下部隊,正行至洛陽附近,就接到中央急電,停止南下,調頭北上。命令特別強調:日夜兼程進駐沈陽。陶鑄接受新的指示,一行十多人,經太行、冀中、冀東、山海關,快馬加鞭,直奔沈陽。當時鐵路破壞,有馬騎馬,沒馬就憑兩隻腳走。雇到牛車,晚上就睡在牛車上,日夜兼程,趕赴新的鬥爭前線。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9月中旬到達沈陽。

彭真根據中央指示,已於9月15日建立了中共中央東北局,他已先期到達沈陽,按照中央指示,從延安派出的20000多名幹部,和從華北、山東解放區調來的10萬大軍,都陸續迅速進入東北。陶鑄到達沈陽後,就任遼寧省委書記。

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內戰陰謀作了充分準備。陶鑄十分清醒地估計到當時的形勢,首先以全副精力,抓部隊,組建人民武裝。他9月中旬到達沈陽,10月初就成立了遼寧保安司令部,組成了四個保安旅,一個工人訓練總隊,一個回民支隊和沈陽市公安大隊。

1945年11月,蔣介石就在美軍援助下,從海陸空三路向東北大舉進攻。根據中央指示,我軍於11月26日退出沈陽。鄧華、陶鑄率領保一旅、保四旅、工人訓練總隊、回民支隊和沈陽市公安大隊,經新民撤到法庫。12月底,東北局決定,以遼河為界,建立遼西軍區,陶鑄任遼西省委書記,隨著戰局的發展,遼西省委機關從鄭家屯撤到吉林的白城子,遼西省委就改稱遼吉省委。

同年12月28日,黨中央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陶鑄堅決執行中央提出的“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戰略方針,正麵配合主力,抗擊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又要清匪反霸,支援前線作戰。1947年4月,以遼吉軍區為基礎,組成西滿軍區野戰軍(後改為七縱隊),以鄧華為司令員,陶鑄任政委,吳富善為副政委,下轄三個步兵師。陶鑄和鄧華一起,親率野戰軍,在當年的夏季攻勢中深入前沿陣地參加了第一次四平攻堅戰;在秋冬季的攻勢中,參加彰武攻堅戰。

東北我軍夏季攻勢和冬季攻勢之後,10月31日我軍完成了對沈陽的包圍,11月1日陶鑄在沈陽北郊的前線指揮所,和聶鶴亭司令員接見對麵守敵53師師長許庚揚派來的求和代表,兵不血刃,11月1日下午,當麵之敵許庚揚師撤出陣地,陶鑄立即親率先頭部隊,長驅直入沈陽城內大西關中國銀行舊址,一舉直搗敵軍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的司令部,友鄰部隊,也直插入沈陽“東北剿總”大樓,端了敵人的老窩。

中共中央東北局任命陶鑄為沈陽特別市委書記兼軍管會副主任(陳雲為主任),伍修權為軍管會副主任兼沈陽市衛戍司令。沈陽解放不久,就接到中央命令,東北的部隊組建為第四野戰軍,1949年1月,陶鑄被任命為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隨軍揮戈南下,迎接解放全中國的新的曆史使命。

1948年9月至11月,我軍在東北戰場上勝利結束遼沈戰役後,12月,平津戰役的炮聲,震撼著華北大地。駐守北平的國民黨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深明國家民族大義,響應我黨號召,同我平津前線司令部談判和平解放北平的問題,我國北方這座曆史名城古都,就要回到人民手中了。

傅作義的密友、國民黨“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兼榆林地區國民黨軍總司令鄧寶珊,在包頭接到傅作義從北平拍來的急電,邀請他立即來平,麵商要事。12月28日,鄧寶珊乘傅作義派來的專機“追雲號”飛來北平。

北平地下黨崔月犁奉令會晤鄧寶珊時,鄧寶珊提出:要求與我解放軍天津前線指揮部負責幹部見麵,當麵商談和平解放北平事宜。1949年1月13日上午,鄧寶珊作為傅作義將軍的全權代表,由傅部政治處長周北峰等一行四人陪同,於當天下午到達通縣城外馬各莊,平津前線司令部就設在這裏。陶鑄作為我軍前線最高指揮部的代表,和前線司令部參謀處長蘇靜出麵接待鄧寶珊一行,並把他們接送到馬各莊一個臨時招待所裏。1月14日下午,平津戰役總前委三位負責人:四野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和華北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等來馬各莊會晤鄧寶珊,就在馬各莊那間臨時招待所裏,開始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正式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