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12)(3 / 3)

這個講話的記錄,經陳雲看過後,在小範圍內印發了。講話後,陳雲就到上海、杭州休息去了。

這次會議後,劉少奇組織人把陳雲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13篇講話和報告,都找到編出來了,大概有四五萬字,還搞一個1萬多字的提要,準備印發有關部門學習和參考。

陳雲對編輯他的言論曾經幾次堅決表示不同意,尤其是不同意印發。劉少奇說,可以不廣泛印發,隻印發給財經小組成員和中央常委看看。

1962年4月,這個材料由劉少奇主持,選編成《陳雲同誌幾年來有關經濟建設的一些意見》,印發給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書記,以及中央財經小組成員。劉少奇還專門寫信給毛澤東,說他叫人選編了陳雲文章印發給少數同誌參考,送上一份,請有空時翻翻。這份材料,一直到八九月北戴河會議時,都擺在毛澤東桌子旁邊,由此看出他對這件事情是很重視的。

這時陳雲身體十分虛弱,醫生要他長期休養。陳雲赴華東休息後,領導貫徹執行以調整為中心的“八字方針”的主要責任,就落在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的身上,陳雲也盡力做一些工作。

1962年2月,劉少奇告訴陳雲,毛澤東已經同意改組中央財經小組,授權小組審查修改國家計委製訂的1962年經濟建設計劃。中央財經小組根據陳雲意見起草《關於調整1962年計劃的報告》,建議對耗煤過多的小企業(主要有10萬個小高爐)和大部分沒有前途的地方建設項目實行“關、停、並、轉”,並對關停的企業和建設項目要“拆架子、收攤子”,以便在1961年已經精簡1000萬城市職工的基礎上,1962年再減少1000萬,回到農村加強農業生產戰線,使大減產的農業有力量支持已精簡的城市職工生活。

報告起草完畢並經周恩來審查修改後,周恩來叫薛暮橋把草案帶到杭州去征求陳雲的意見。這時陳雲的身體仍很虛弱,每天隻能談兩個小時,分三天報告完畢,它完全同意草案所提出的意見,要薛暮橋把他的意見轉告總理。

在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從1960年後的五年內,進行了全麵的經濟調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1964年底召開的三屆人大會議上,周恩來正式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整個國民經濟將要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不計得失欲分田,遭到批評無法行

擔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以後,陳雲提出全黨都要研究農業問題,他首先就帶頭研究思考這個問題。

1962年春夏之交,陳雲在杭州、上海休養時,經常考慮如何解救缺糧的農民,如何加快恢複糧食生產。他對當時一些地方的包產到戶做法非常感興趣。

包產到戶,是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以後,一些地方為了克服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弊病,實行一種聯係產量、責任分解到農戶的生產責任製形式。

從合作化以後,浙江、江蘇、河南一些地方就開始試行包產到戶,對促進農業生產起很明顯的作用。不料廬山會議一反右傾,也順帶把這個包產到戶掛到右傾的賬上,一塊反掉了,支持這一辦法的幹部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受到不公正地處理。

三年困難時期,由於糧食問題嚴重,各地紛紛尋找出路。顯然,“大躍進”口號喊得再響,也變不成糧食,而“右傾機會主義”的包產到戶,適應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的覺悟水平,能夠多產糧食,這才是實在的。於是好多地方變著法兒實行了多種形式、多種名目的包產到戶。

安徽是“大躍進”比較積極的省份,後來農村困難形勢也表現得極為突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安徽的主要領導能夠認真反思,對農民自發采取的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包產到戶做法,加以肯定,適當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