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還根據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的測算,決定將當年的鋼產量調低到1100萬噸。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發言說:“重工業這樣下降,是一個懲罰,是沒有按規律辦事。重工業速度發展過快,基本建設拉長了,城市人口增多了,工農矛盾突出,所以退也是應該的。你不退,有什麼辦法?”毛澤東說:“去年1850萬噸鋼,現在1100萬,下降為750萬噸,我看可以。無非是外國人罵中國人不行。”這樣,鋼鐵生產也開始相應作出調整。精簡城鎮人口已經勢在必行。
6月16日,中共中央批準並於18日發出由中央工作會議製定的《關於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的九條辦法》,提出在1960年底的基礎上,三年內減少城鎮人口2000萬人以上。同日,中央還發出《關於核實城市人口和糧食供應的緊急指示》。為此,中央成立了核實城市人口和糧食供應小組,由安子文任組長。
中央作出精簡城鎮人口的決定以後,各地迅速行動起來。2000多萬城鎮人民,體諒國家困難,響應黨的號召,打點起行李,扶老攜幼,回到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土地上,重新拿起了鐮刀。他們為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做出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196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關於進一步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
實踐證明,在當時的情勢下,2000多萬城市人口下鄉,不僅對於緩解城市供應緊張狀況,而且對於農業的休養生息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6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在批轉中央精簡小組《關於精簡任務完成情況和結束精簡工作的意見的報告》中,宣布減少職工,壓縮城鎮人口的工作基本結束。據統計,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國職工減少1887萬人,城鎮人口減少2600萬人,吃商品糧的人數減少2800萬人。上述報告指出:“由於大量地減少了職工,城鎮人口和吃商品糧的人口,加強了農業戰線,減少了工資開支,減少了糧食銷量,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對於改善城鄉關係,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下青浦搞調查
1961年3月10日,毛澤東主持“三南”(中南、華東、西南)會議在廣州開幕。與此同時,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主持的“三北”(華北、東北、西北)會議,在北京開幕,兩個會的主要議題,都是討論農村工作。
3月13日上午8時,毛澤東給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彭真並“三北”會議寫了一封信談平均主義,號召大家親身到農村去調查情況,信中說:一些領導同誌至今對農村平均主義的問題不甚了了,其原因是忙於事務工作,不做親身典型調查,滿足於在會議上聽或者看地、縣兩級的報告,滿足於走馬觀花的調查,希望從此改正。他原定派陶鑄去北京通報“三南”會議情況,但馬上又改變主意,請“三北”會議移師廣州,合開廣州會議。
廣州會議於3月15日開幕。會議通過了《關於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工作給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的一封信》,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1961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陳雲親自赴老家上海青浦縣,開展調查。這是他解放後的第四次青浦農村調查。1955年1月、5月,1957年3月,他也曾回故鄉進行農村調查。
小蒸地處江南水鄉,湖蕩中的一個個小村莊,原來樹木蔥蘢,竹林茂密。現在卻是一片荒涼,村莊孤零零地散落在湖蕩中。看到家鄉情況,陳雲心裏很不好受。他說,原來這裏都是茂密的竹林包著村莊,遠處看都看不見房屋,公社化竹林都歸公了,樹木也歸公了,結果都被砍光。農民的竹林作用是很大的,這裏的生產用具、生活用具都離不了竹子,還可以製成竹器到市場上換錢用,農民從來不花錢到市場買竹扁擔、竹筐用的,現在也隻好花錢買了。
6月27日,陳雲到小蒸後,他住在自己娘舅一族的親屬、農民廖開北的家裏,做了15天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