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天安門風雨見證!如磐夜曙光在前(9)(3 / 3)

5月26、27日,中大第十次係科代表大會開會,討論“是否休止罷課”、“定‘六二’為反饑餓、反內戰、反暴行日”和“擴大宣傳周”等問題,議決:關於休止罷課,不考慮;關於“六二”大遊行;104票讚成,5票反對。

事實上,上海局於5月24日就已電告中共中央,說:

為鞏固戰果,爭取社會更大同情,教育中間分子,躲過敵人之攻勢,避免過早與敵人決戰,以便累集力量在決定關頭使用。由於群眾疲勞需要休息,預備力量(職工)還不能投入戰鬥,上層配合還不夠有力,還須加強(過去我們不管,現我們將自動接收這一工作),全國性組織建立後要加以整理,更因為新的更尖銳更大的鬥爭將在前麵,必需有所準備。因此,趁我聲勢還浩大,上層分子已有配合,群眾情緒還高漲,敵人內部對學潮政策有分歧,還未統一的時候,主動決定暫時停止罷課,一麵上課,一麵鬥爭,上罷帶彈性鬥爭策略。

上海局委員、負責青年工作的錢瑛於5月25日前也指示,為了爭取廣大中間同學和社會同情,要改變“無限期罷課”的策略,並提出“休止罷課,繼續鬥爭”的口號。

5月28日,中大新青社領導小組繼續研究當前運動“怎麼辦”的問題。會上,領導小組成員翁禮巽提出“要複課”,但沒有得到領導小組其他成員的響應,領導小組組長顏次青回憶說:“我思想上雖然已認識到繼續上街遊行,必將遭到屠殺,損失將十分沉重,是不能再硬衝了,但對複課又有猶豫。”顏之所以沒有響應,主要是他還沒有得到上級黨組織的指示,而翁已得到了。當時,黨組織與翁、顏兩人的聯係不是一條線,因此,各自從上級得到指示的時間有差距。29,日顏從蔣祖榆那裏得到同樣的指示。這樣,中大新青社領導小組在29日再次開會時,思想趨於一致,也就作出了如下決斷:取消“六二”遊行示威,改為召開校內“反饑餓、反內戰、反暴行大會”,並立即複課,轉變鬥爭方式,一麵上課,一麵交涉,堅持請願要求,保持進攻的姿態,逐步退卻,不能是一退千裏,消極的退,而是為了鞏固勝利成果,保護革命力量的退。這個意見,迅速傳達給新青社各級組織和新青社員,特別是戰鬥在學生自治會第一線的新青社員。

上級指示下達之所以不很快,與當時南京學運上層領導正在調整有關。五二遊行不久,上海局把它所領導的中大等校平行線黨員(約40名)以及新青社員(約100多名)、新青秘工小組(約幾十名)的關係陸續交給了南京市委,衛永清參加了南京市委學委。當時,學運中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如何勝利結束五二運動,也就是解決“無限期罷課”和取消“六二”遊行。5月28日,王明遠傳達了市委的意見,也就是前麵談到的蔣祖榆向顏次青傳達的意見。二是整頓組織。市委在學委下麵成立了大專分委、男中分委、女中分委,衛永清被任命為學委委員、大專分委書記。6月,中大從四川複員來南京的黨員成立了支部(與原臨大支部平行),第一任支部書記為羅炳權;金大也成立了支部(原上海市委領導的新生支部與之合並)。

為落實南京市委關於轉變鬥爭方式的指示,中大學生自治會做了艱苦的說服工作。首先,京滬蘇杭豫五區學聯主席團於30日晚開會。據李明杠回憶,會議分析了形勢,研究了對策,統一了如下看法(大意):運動無休止地罷課並不策略,應該既堅持鬥爭,回擊國民黨高壓政策,又講究策略上的靈活性,善於利用國民黨上層的矛盾(如立法院內部有人認為對學生運動不能用高壓手段,而主張用疏導的辦法解決)。在取得局部勝利後,即轉變鬥爭的方式,暫時休止罷課,轉入複課鬥爭。這樣做,絕不是鬥爭的結束,而是堅持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以團結更多的群眾,爭取更多的社會同情,從而迫使政府作若幹讓步,為以後發動更大規模鬥爭作準備。五區學聯主席團還作出三項協議,六二不舉行全國範圍的罷課遊行,但各校仍可在校內搞六二“反內戰日”活動。由中大起草,以五區學聯名義,在6月2日發表《告全國同學書》。六三開始休止罷課。

31日上午9時半,召開了中大第十一次係科代表大會,順利通過了五區學聯的三項協議。

31日,首都衛戍司令部發布中大戒嚴令,並令嚴厲執行,還派人交給中大訓導長劉慶雲一份黑名單,表示要逮捕所列學生40人。訓導長在校長吳有訓的支持下,當即嚴正拒絕。經參政會、立法院一些有識之上以及中大校長、訓導長等人的奔走,下午5時戒嚴令被收回,但國民黨當局要捕人的威脅並未完全消失。為了防患於未然,經中大新青社領導小組、學生自治會理事會的統一安排,運動中的積極分子盡量作了疏散:有的離開學校在京臨時避“風”,有的去上海、蘇南暫時躲“雨”。霎時,淒風苦雨夜沉沉,白色恐怖風滿樓,中大似有人去樓空之勢。但學生自治會以王世德、朱成學、黃鶴禎為首,依然堅守崗位。當然、他們晚上也轉移住地,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