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允和佃信夫帶著寺內正毅的允諾回到徐州,張勳聽了彙報頗感欣慰。隨後升允回到青島,佃信夫則留在張勳身邊繼續幫助策劃複辟進程。不料大約10天之後,升允忽由青島密派使者給佃信夫送來一封意外的急函。信中夾著日本陸軍大臣大島健一發給青島駐軍司令官大穀的一道訓令。其令曰:
關於複辟之事,望貴官與升允會談時應注意下列立場:
日本政府對於中國的內政問題本無幹涉之意。但在此時發動複辟,造成混亂,不但對中國不利,即對宗社黨的前途亦頗不利。故望貴官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力勸升允:發動複辟,目下尚非其時。
升允在來信中說,日前與大穀司令官見麵時,大穀還曾表示非常關切的態度,但現在突接本省訓令,感到左右為難。力求得升允諒解,他不得不把陸軍省訓令原文交給升允。升允怕此電挫傷張勳複辟之銳氣,故不敢向張勳彙報,而僅將情況密報佃信夫。可見在升允眼裏,日本爸爸佃信夫比中國辮子大帥張勳畢竟還更親近一層。這也正是張勳在對待日本援助問題上與其他複辟者的顯著區別之所在。
佃信夫得知這一情況,被弄得進退維穀,狼狽不堪。經過徹夜不眠的苦思焦慮之後,他還是覺得按照日本武士道精神,應該把情況如實告訴張勳,並與之共商辦法。主意打定之後,他即把陸軍大臣的訓令譯成中文,呈示張勳,並對張說:“寺內首相本是一個幾乎近於固執的堅定人物,堪稱日本武士道的典範。他從前對我們許下那樣的諾言,如今命令陸軍省發這份電報,其背後必然有著萬不得已的隱衷。因此,本人願赴濟南發出電報,詢明寺內首相的真實意圖,以明個中原委。願假以十天半月的時間,希予諒解。”張勳表示同意,並建議佃赴濟南時,就便登泰山一遊,一路由張勳部下少將張傑陪伴照顧。
佃信夫在濟南接到東京黑龍會同誌長島隆二的回信,轉告寺內首相致意:“其一,陸軍省給青島駐軍司令所發訓令,他並不知道,係陸軍省獨自所為。其二,目前中國內外情況目趨複雜。當此之際,切忌輕舉妄動。”
由於寺內正毅這兩點意見語意含混,互相矛盾(前一點似乎想表明他與陸軍省意見並不一致;而後一點又似乎表示他讚成陸軍省關於勿擅行複辟之舉的意見),佃信夫理解首相可能受某些部門的製約,處於兩難境地。基於此種情況,他向張勳表示願返東京再見首相,並說服陸軍當局一道讚成複辟。張勳即舉行宴會,為佃餞行。
佃信夫剛離開徐州,日本陸軍參謀部次官田中義一接著又到。原來,日本陸軍省雖已電令青島駐軍司令官大穀製止升允的活動,但對佃信夫在徐州的活動仍不放心。故又派田中義一親至徐州了解情況。田中與張勳晤談後,對張勳表示的複辟決心沒有明確表態。隻說要等他赴南京、上海、漢口轉北京了解情況回國研究辦法後,有信來,才可作出某種行動。但田中義一在以上幾個口岸兜過一圈之後,很快便發現情況有異,因此他不待回國即從北京派中島比多吉來見張勳,告以各省態度曖昧,所謂共舉複辟的“誓書”萬不可恃,最好不要即行複辟。
但張勳覺得,自己既不指望日本人的什麼援助,當然也就可以不管日本人的態度如何。日本人若肯支持當然可取,但日本人如果不支持,難道複辟之大業就不幹了嗎?去他媽那個出爾反爾的日本首相,老子且不管你什麼“寺內”“寺外”,老子要複辟就複辟,你能怎麼著?
恰巧這時候,北京政局已出現了對張勳非常有利的情況,使他覺得連宣統皇帝的安全問題也不必煩勞日本人幫忙解決了。這就更堅定了他獨立解決問題的決心。
原來,第四次徐州會議結束後,由於各省督軍紛紛擁兵獨立,加上議會中錢能訓的交通係和梁啟超的研究係議員又紛紛辭職,弄得議會也無法開會,黎元洪困居北京,完全孤立無助,情勢已經十分狼狽。張勳料定黎菩薩已無法收拾時局,便趁機特派李盛鐸來到北京,向黎遞交了一份言詞懇切的議政書,表示如總統召他入京,他願擔任調停。黎元洪突然回想起,自從對德外交分歧發生以來,張勳雖曾發表過反對罷免段祺瑞職務的電報,他卻從未發表過讚成段祺瑞絕德外交政策的言論。如此看來,他似乎確像是一個處於中間立場的人物,說不定召他進京,還真能解決幾點問題。於是,他決計下令道:
據安徽督軍張勳來電,厲陳時局,情詞懇摯,本大總統德薄能鮮,誠信未孚,致為國家禦侮之官,竟有藩鎮聯兵之禍,事與心左,慨歉交深。安徽督軍張勳功高望重,公誠愛國,盼即速來京,共商國事,必能匡濟時即艱,挽回大局,?予望之!
此令。
中華民國六年六月一日
張勳得了這道命令,興奮得渾身熱血奔湧。這可真是吉人天助。借著黎菩薩這道通令,他現在已經可以“光明正大”,大搖大擺地帶著辮子兵暢行無阻地開進京城了,何愁複辟之不成!
這個消息即時便傳到了日本,當時正在東京說服外務省和陸軍省讚成張勳複辟的佃信夫得知消息後,也興奮得夜不能寐。盡管外務省和陸軍省並不肯接受他的遊說,他還是覺得張勳確實已經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他抱著這種信念又去拜訪了首相寺內正毅,向他分析了中國所出現的新情況,認為張勳擁有十三省督軍的支持,現在又得到合法進京的理由,隻要他指揮得當,定能必勝無疑。寺內聽完佃的分析,也麵露喜色,說:“如果這樣,當然很好。”佃信夫認為自己的觀點已再度得到了首相首肯,他便信心滿懷地再次奔向了中國。當他於6月30日在北京見到張勳時,一場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已經迫近眉睫了。
辮子帥蒞任“調人”,段祺瑞巧設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