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是一種由疥蟲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其病多發於皮膚細嫩或皺褶處,奇癢難忍,傳染性極強,蔓延迅速,常為集體流行。其臨床表現以初發為米粒大小紅色丘疹,小皰為特征,膿皰長約1厘米,呈灰色或淺黑色彎曲線,頂端與丘疹或水皰有相接的通道,日久因撓抓可繼發化膿感染、濕疹樣變或苔鮮樣化。在陰囊、陰莖、股外側等部,可發生紅褐色結節性損害,嚴重者可伴發急性腎炎。中醫有“疥瘡”、“蟲疥”、“膿疥”、“濕疥”、“膿窩疥”等名。其病因病機為濕熱風毒客於肌膚而引起,采用中藥洗浴具有很好療效。
(一)全身藥浴療法
“成分”硫黃20克,獨活、柴胡、蒼術、厚樸、土茯苓各19克,蘇葉、赤芍各10克,忍冬藤9克,大黃、當歸各3克,桂枝1克。
“用法”上藥加入清水3000毫升,煎湯去渣後,留汁1500毫升,待藥液適度,淋洗患處,或加熱水全身浸浴。隔日1次,每次20分鍾,連洗5次。
“功能”殺蟲止癢。
“主治”疥瘡。
(二)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苦參250克,豬膽(取汁)4~5枚。
“用法”將藥加入清水3000毫升,煎湯後過濾去渣,倒入盆中,待藥液適度,淋洗患處。3日1劑,可洗3~5次。
“功能”殺蟲止癢。
“主治”疥瘡。
“提示”水溫不要太高,以免燙傷皮膚。
療方2
“成分”硫黃50克,百部30克,苦參15克,川椒10克,雄黃、月石各9克。
“用法”先將一劑藥加水適量,煎沸5~10分鍾,過濾取汁,備用;再將另一劑藥共研為細末,取適量煎好之藥液調成軟膏狀(或用麻油調製),貯瓶備用。使用時將藥液倒入盆內,加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熏洗30分鍾。熏洗後,將藥液倒入藥渣中,下次用時加適量水煎後再用,每劑可連續用2~3日。洗後取調製好的藥膏塗擦患處。
“功能”解毒殺蟲、祛濕止癢。
“主治”適用於疥瘡。
療方3
“成分”黃柏、生大黃、地錦草、蛇床子、苦參、硫黃各30克,明礬、皮硝各15克,烏梅10克。
“用法”將上藥(明礬、硫黃、皮硝除外)加水2000毫升,浸泡15分鍾後,煎煮30分鍾,過濾去渣後,再放入明礬、硫黃、皮硝攪拌均勻,候溫外用。先濕敷,後洗浴,對於有較大膿皰者,先以消毒注射針頭刺破膿皰,棉球沾盡膿液後再外洗。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5日為1療程。
“功能”殺蟲止癢。
“主治”適用於疥瘡並發感染、濕疹樣變者。
“提示”外洗時水溫不宜過高,以免加重病勢,用藥過程中忌肥皂洗澡。忌食辛辣腥發物。運用本方的目的在於控製感染,消除炎症,減少或避免急性腎炎等並發症的發生。
(三)坐浴藥療法
“成分”苦參、百部各40克,黃柏30克,花椒、烏梅各20克,明礬15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2000毫升,沸後煎煮5分鍾,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待藥液溫度降至40℃左右,坐浴,將患部浸入藥液中,用手輕捏結節。每日1次,每次坐浴15~20分鍾。每劑可連用3日,浴前加溫。夏天氣候炎熱,藥易變質,宜1日1劑。6日為1個療程。
“功能”殺蟲止癢、軟堅散結。
“主治”適用於結節型疥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