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以瘙癢及容易複發為其主要特征,分急、慢性兩類,好發於嬰幼兒。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因和發病機理可能與變態反應、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等有關,先天性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外耳濕疹多因耳廓之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受藥物或其他國民物質刺激所致,濕、熱、毛織品、化妝品、噴發劑、耳環及魚、蝦、牛奶等均可成為致敏因素。

臨床主要發生在耳廓前後皮膚、耳廓後溝或耳周皮膚,濕疹外形可以是很小的斑點狀紅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也可以呈現多個小水泡,潰破、糜爛、漿液性滲出、黃色結痂、瘙癢或皮膚粗糙、皸裂、脫屑等。其病因病機多為風、熱、濕邪內蘊上攻於耳。

本病屬中醫旋耳瘡、浸淫瘡等病症範疇。采用中藥浴療有較好療效。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黃柏30克。

“用法”將藥加清水500毫升煎煮,用文火將水煎至300毫升,以煎液清洗外耳道。每日2次,以痊愈為度。

“主治”風熱濕邪襲耳型外耳濕疹。

“提示”注意洗耳時勿使藥液進入內耳道中,以免損傷內耳。治療時調節藥液溫度,防止燙傷。

療方2

“成分”枯礬5克。

“用法”用消毒過的蒸餾水1000毫升配成0.5%的枯礬溶液,用藥液衝洗耳廓、外耳道病變處。每日1~2次,至痊愈為止。

“主治”各種外耳濕疹。

“提示”注意洗耳時勿使藥液進入內耳道中,以免損傷內耳。治療時調節藥液溫度,防止燙傷。

療方3

“成分”菊花、蒲公英各60克。

“用法”將上藥加入適量清水中煎煮,水開後,繼續煎煮後再煎15分鍾左右,然後過濾去渣後取液,待藥液微溫時外用洗耳,每日2次。

“主治”風熱血虛型外耳道濕疹。

療方4

“成分”生大黃20克,白礬、艾葉、透骨草、蒼耳子、白芷、車前子各15克,穿山甲10克,蜈蚣3條,蜂房3克。

“用法”將上藥加入適量清水中煎煮,水開後,繼續煎煮15分鍾左右,然後過濾去渣後取液,待藥液微溫時外用洗耳,每日3~5次,每次外洗15~30分鍾。

“主治”濕熱熏蒸型外耳道濕疹。使用本方可使耳根部黃水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