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炎或稱彌漫性外耳炎,由於挖耳惡習損傷耳道、藥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遊泳、洗澡等水浸漬,引起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有利細菌生長,是由於細菌感染而致本病,也常見於嗜食辛辣厚味之人。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杆菌、變形杆菌等。症狀為:外耳道皮膚彌漫性紅腫、疼痛、糜爛、滲液或局限性紅腫、潰爛、觸痛明顯等。

外耳炎可分為急、慢性兩類,夏秋季節多見。急性外耳炎發病急,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呈彌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先為稀薄分泌物,繼而變為稀膿性或膿性分泌物。皮膚腫脹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狹窄或閉鎖,遮蔽鼓膜,引起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壓痛,並出現全身不適。慢性外耳炎病程長,多有耳癢、少量稀膿、聽力輕度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許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會出血;鼓膜可混濁、增厚、標誌不清。

該病類似中醫耳瘡、耳癤。其病因病機多為風、熱之邪循經上擾於耳,壅聚耳竅。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黃連5克,黃柏、當歸、生地各10克,薑黃6克。

“用法”將藥加適量清水煎煮,用文火煎20分鍾,然後過濾去渣取液,用消毒棉簽蘸取藥液塗搽外耳道紅腫處。每日4次,至紅腫消失。

“主治”各型外耳炎。

“提示”用藥時用消毒棉簽蘸藥水,輕輕地揉擦患部,頭向患側傾斜,避免耳內進水。

療方2

“成分”鮮野菊葉30克。

“用法”將藥加適量清水煎煮,用文火煎至濃汁,然後過濾去渣取液,用消毒棉簽蘸取藥液塗搽外耳道紅腫處。每日3~4次,7~10日為1療程。

“主治”各型外耳炎。

“提示”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