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為常見急腹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為多見。臨床特征是腹痛多起始於上腹部或臍周,繼而轉至右下腹部,腹痛為陣發性,常伴有發熱,惡心嘔吐,口幹,小便黃,大便秘結或腹瀉等。檢查時下腹有固定壓痛或反跳痛,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闌尾穿孔後可發生腹膜炎及闌尾周圍膿腫。其病因病機多為飲食不節,寒溫不適,腸道傳化失司,氣機壅塞;胃腸結滯,氣血凝聚。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紅藤120克,虎杖、芒硝各60克,大蒜3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煎沸,後過濾去渣,倒入盆中,稍冷卻後,囑病人取仰臥位,再以幹淨毛巾浸入藥液,浸透後取出,輕擰至不滴藥液力度,濕敷於右下腹部,每隔30分鍾換1次,可持續用1~2日。

“主治”各型闌尾炎。

“提示”用本方見效後,可繼續使用至愈。如2日病情仍不緩解,則改用他法治療。個別人在濕敷後可引起皮膚過敏現象,重者需停止洗浴。

療方2

“成分”蒲公英、敗醬草各60克,桃仁、紅花、木香、厚樸各30克。

“用法”藥物加清水適量煎沸,後過濾去渣倒入盆中,待藥液稍燙時,令患者取仰臥位,用浸透藥液毛巾濕敷右下腹部,稍涼即換。在治療過程中,為保持藥溫,可不斷加熱,可持續使用1~2天。

“主治”闌尾炎。

“提示”用此方作濕敷前,若加針刺闌尾穴、上巨虛、足三裏等2~3分鍾,則療效更佳。本病氣滯型的階段較短,容易化熱,用本方治療時,應嚴密觀察病情,尤其是高熱患者,更易化熱傳裏,使病情更趨複雜。對小兒患者應慎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