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內外,張燈結彩;大江南北,鼓樂齊天。
一夜風雨洗禮,滿目浮塵蕩盡。盛裝中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紅燈高懸,豔陽朗照;千旗翻卷,萬花爭妍;十裏長街,輕歌如潮,歡顏似海;觀禮台上英模薈萃,星光燦爛。
50多萬名工人、農民、學生、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指戰員和社會各界人士,代表著12億多中國人民彙聚在這裏,歡慶共和國的50華誕。
百年情感,衝撞世紀的閘門,回蕩了一個多世紀的旋律隻待迸發的一刹那。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不曾有過的盛典,也是五千年文明史上必然出現的樂章。隻有強盛的中國才能揮此如椽之筆,隻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才有這樣強大的感召力與凝聚力。
江河舞彩帶,天地作和聲,恢弘的世紀交響曲在神州大地響起。
第一樂章 長城隨想曲
上午10時整,禮炮乍響。60門禮炮將同時鳴放50響,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鬥建立的新中國迎來了五十華誕。
炮聲隆隆,紅旗獵獵。這炮聲,是“致遠”艦鄧世昌率將士為捍衛民族尊嚴與倭寇同歸於盡的炮聲;是把馬列主義傳來中國的十月革命的炮聲;是黃洋界上震蕩山穀、“報道敵軍宵遁”的炮聲;是紅旗渠人民開山劈嶺戰天鬥地的炮聲;是我人民解放軍捍衛主權的炮聲!
迎著隆隆的禮炮聲,200名戰士護衛著國旗,從祭奠英烈忠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發,走向國旗升起的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淩空響起,50萬人莊嚴肅立,同聲高歌,天安門廣場頓成《國歌》的海洋。
這誕生於抗戰風雲中的旋律,曾響徹槍林彈雨、血流成河的戰場。血淚化音符,槍炮響節奏,英雄兒女在悲壯的旋律中赴湯蹈火,前仆後繼!這新中國的國歌,曾奔湧在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回蕩在異國他鄉的競技場上,奏響在濃煙火光迸射的衛星發射場上,中國人民在雄壯的歌聲中勵精圖治,發奮圖強。
國歌聲托起鮮紅的國旗,冉冉升空。長風浩蕩,獵獵作響。
威嚴的國旗護衛隊,奏響了展示軍威的序曲。
10時7分。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神采奕奕地站立在檢閱車上,開始檢閱三軍。
開國至今,共和國12次國慶閱兵中,大規模的當數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今天的50周年大慶的閱兵。
開國大典閱兵,我軍展現的是勝利之師、艱苦之師。滿身征塵硝煙的將士開赴天安門廣場,接受共和國締造者們的檢閱,當時使用的步槍、火炮連同數量極為有限的飛機基本都是美國貨、日本貨。火炮、彈藥產自24個國家的98個工廠。馬拉炮車和1978匹戰馬和騎兵成為一景。回憶當年,胸佩三枚勳章的海軍老功臣郝振林感慨萬千:“當時我走在水兵方隊第一排,可我們手裏的槍都是外國的,那次簡直是‘萬國兵器博覽會’啊!”但正是這樣一支英雄的軍隊,用簡陋的武器打敗了反動派,贏得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解放。
五年後的閱兵已展示出我軍是一支成長之師、奮鬥之師。開國大典不久,我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為保衛世界和平,保衛年輕的共和國做出了曆史性貢獻。受閱方隊由解放軍軍事學院、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航空兵等學校的學員和水兵、公安、步兵師組成,摩托車團、摩托化步兵團、傘兵部隊、炮兵部隊、坦克部隊方隊和反坦克炮、野炮、榴彈炮、火箭炮、高炮、加農榴彈炮、重型坦克、中型坦克等新型兵器的出現,標誌著我軍從單一陸軍兵種向多軍兵種轉變的進程。
10年大慶閱兵,展現了我軍進步之師、正規之師的風采。受閱部隊威嚴整齊,槍械基本實現了國產化。我國自己製造的殲擊機、坦克、裝甲運輸車及大型火炮等兵器令全國人民精神一振。引人注目的空軍受閱編隊由以前的3機增加到5機,飛機總數增至155架,飛行高度降低了100米至150米,標誌空軍訓練水平有較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