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高舉旗幟跨世紀!複興中華鑄偉業(7)(3 / 3)

投資規模的適度增長,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定增長10%或者更多一些。投資要重點用於加強農林水利建設,能源、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提高技術改造投資的比重,加快普通民用住宅的建設。基礎性投資要注意合理布局,發揮現有設施的潛力,不要盲目鋪新攤子。要支持中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控製新開工項目,原則上不上新的一般工業項目,集中力量加快有市場前景、效益好的在建項目建設,支持企業引進關鍵設備和高新技術設備,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加強產業政策導向和信息發布,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確定和調整投資方向。積極推進住房體製改革,采取切實措施促進住房商品化,使居民住房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嚴格和完善項目資本金製度,強化投融資風險責任。各類項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所有投資都要講求效益。

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嚴肅財經紀律,努力增收節支,控製債務規模,繼續壓縮財政赤字。嚴格稅收管理權限,加強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征管,嚴厲打擊偷稅騙稅,清理欠稅,減少稅收流失。繼續深化財稅體製改革,完善所得稅製度,調整消費稅,開征遺產稅。注意解決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問題。健全會計製度,強化企業財務管理,加強審計監督,嚴禁各種形式的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堅持量入為出的方針,從嚴掌握財政支出。適當增加糧食風險基金、再就業和解困資金。現在很多方麵鋪張浪費屢禁不止,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必須堅決貫徹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反對鋪張浪費,製止揮霍奢侈之風。

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改善金融調控方式,注意適時適度微調。優化貸款結構,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適當增加對國有小企業和其他所有製企業的貸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今年金融體製改革的重點,是完善和強化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調控和監管體係,加強國有商業銀行的集中統一管理,有步驟地發展區域性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深化城鄉信用合作社的改革,理順和完善證券監管體係。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是優化資產配置、轉換經營機製的重要方式,也是籌集資金的重要渠道,必須嚴格按規範進行,並向大中型國有企業傾斜,防止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濫竽充數,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健全金融法規,整頓和規範金融秩序,嚴格結算紀律,加強金融機構內部管理,嚴禁非法金融活動。去年以來,東南亞的金融危機波及許多國家。我國由於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保持了金融市場和人民幣彙率穩定,但也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采取積極措施,努力防範和化解可能出現的消極影響。各類金融機構都要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

第四,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當前對外開放麵臨新的形勢,既有不少有利條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今年要因勢利導,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強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提高開放的成效。繼續辦好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

努力擴大出口,適當增加進口,實現進出口貿易基本平衡。

積極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繼續擴大輕紡產品、機電產品特別是成套設備的出口,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既要穩住和擴大傳統出口市場,又要努力開拓新的市場。增加進口的重點,是短缺的資源性產品、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設備。對高新技術項目,以及國家鼓勵的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設備和技術,免征關稅和進口增值稅。深化外貿體製改革,加快轉換外貿企業經營機製,加強和改善進出口商品管理,完善出口退稅辦法。

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進一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堅持重質量、重效益的原則,引導外資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基礎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出口型項目。鼓勵外商投資項目更多地進入中西部地區,優惠貸款要繼續向中西部傾斜。健全涉外經濟法規,依法對外商投資企業進行管理,保護中外投資者和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改革援外體製,穩妥地進行對外投資。積極發展國際旅遊業。做好1999年將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準備工作。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和人民幣彙率穩定,是必須堅持的方針。今年國際收支中有一些新的減收增支因素,要努力增加外彙收入,合理有效地使用外彙,依法管理資本項目下的國際收支和彙兌。加強對外債的統一管理,到境外金融市場融資和提供擔保必須經過國家批準。對擅自到境外融資的違規行為,要堅決查處。

第五,積極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

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這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經濟競爭新形勢的要求。

科技工作要注重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尤其是信息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完善社會化科技服務體係,使科技進步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加快高技術產業化步伐,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注重解決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所麵臨的關鍵技術問題,辦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積極推進科技體製改革,加快科研機構的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密切結合。加強企業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逐步使企業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集中必要的力量,在基礎研究的優勢領域取得進展。鼓勵發明創造,提高創新能力,保護知識產權。大力開展科普活動,增強全民科技意識。

今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要增加到全國人口的72%,再掃除350萬青壯年文盲。積極發展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和技術培訓。進一步發展和引導社會力量辦學。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形式,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實施全麵素質教育,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係和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要。繼續改革完善教育投資體製,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倡尊師重教,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廣大幹部和群眾,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思想建設的一項根本性任務。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大力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宣傳各個領域的先進典型,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繁榮和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積極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充分發揮思想宣傳工作者、文學藝術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解決邊遠和民族地區看電視、聽廣播的問題。改革文化管理體製,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繼續開展“掃黃”“打非”鬥爭,促進城鄉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第六,努力改善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