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9)(3 / 3)

喬外長對美國的中東政策甚多批評,他指責美國完全偏袒以色列,結果給蘇聯製造進入中東的機會。兩位議員認為喬是從北京認定的全球利益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的。他們問喬,北京是否想成為第三世界的發言人,他予以否認。

在兩位議員訪問北京之前,中國曾為了美國取消中國藝術團訪美之行提出抗議。藝術團訪美的節目表,特別包括一首“解放台灣”的曲子。美國的主辦人士建議取消這首歌曲,但是北京堅持不肯。到了最後,這個藝術團的訪問被取消了。喬冠華在談話中,重提此事,意指美國不遵守上海公報的原則。他說,既然美國對中國所稱,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沒有異議,中國藝術團絕對有權把“解放台灣”的歌曲在訪問美國時唱出。

按艾伯特和羅茲的說法,福特秋天去大陸訪問的時候不可能正式與中國大陸建交。理由很簡單;總統競選快要開始了,如果他在中國問題上草率行事,就會在共和黨內挑起一場爭論,福特在黨內不太經得起這樣的爭議。當裏根的挑戰逐漸升高的時候,福特需要集結他所有能集結的力量,才能贏得黨內提名。

福特去北平是在1975年11月。他的行程還包括訪問印尼和菲律賓,有理由相信中國是不滿意這次旅程安排的。私下裏,中國可能認為基辛格應負責任,把福特訪問的重要性降低一定是基辛格的設計。

經由通常的外交渠道,美國政府事前向台灣保證,雖然美國和中國會達成改善雙方接觸的某些措施,但是華盛頓和台北間現行的雙邊關係不會在福特訪問北京五天之間,有任何戲劇化的演變。同以前一樣,台北重申反對美國政府高級人員前往中國大陸訪問。

在12月4日北京的記者會上,基辛格曾經這樣提及台灣問題:“我們會參考日本模式,在一段時日以後,找出一種方式。”當被問及美國政府是否已經決定套用日本模式,基辛格的回答似在回避:“我認為在正常化實際發生之時,才能有所決定。”據報道,在福特訪問期間,中國曾經表示過希望美國能考慮沿用日本方式,也就是華盛頓與北京建交,然後與台北保持非政治關係,設立一個非官方或準官方組織。

從基辛格12月4日的談話來看,很顯然的,福特或基辛格都沒有立即排斥中國的建議。這種態度自然加強中國的信心,認為美國早晚會與台灣當局斷絕“外交關係”,廢止防禦條約。

12月9日,主管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哈比卜抵達台北,向台灣簡報福特北京之行的經過。哈比卜把福特此行描述為自1971年尼克鬆、基辛格多次訪問以來,美國政策的再次肯定。他說福特與中國會談,大部分時間都用於交換彼此對國際局勢的意見,極小部分時間花在討論雙方關係上。華盛頓和北京對於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尋求霸權的行動是一致的,但是在其他許多問題上的意見並不相同,包括韓國問題在內。

哈比卜是1972年3月以來,訪問台北的最高級美國官員。前一次是格林助理國務卿在尼克鬆北京之行後訪問台北。雖然二次訪問時間間隔將近4年,但是其目的都是向台灣保證,雖然美國政府為了全球戰略利益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但仍然會注意到台灣的立場。

哈比卜帶到台北的惟一信息是,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自從發布上海公報以來並未改變,美國政府也不預期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戲劇化的改變。這些話聽起來真像是在播放一張破唱片。

至於美國政府何時及如何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仍有待決定,但是哈比卜向台北保證美國政府在講到有關台灣安全、繁榮及福祉之時,會以非常負責而且謹慎的態度處理。這種表示很快的成為美國國務院回答華盛頓北京和華盛頓台北之間關係的標準答案,一直到1978年12月15日卡特宣布與台灣斷交為止。

哈比卜的簡報使台北深信,如果福特在1976年大選中獲勝,他會在1978年年底之前與中國關係正常化。

美國人忙總統大選去了

華盛頓一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盡管在中南半島遭受挫折,福特政府仍將繼續進行與北京關係正常化的工作,但是步伐會減緩一些,這主要是由於基辛格堅持的結果。這位人士相信,福特訪問大陸之行,原先時間訂在年中,而後被延期到11月底,12月初。要不是因為越南問題,福特極可能在一個較早的日子去訪問,以便他能夠在距離總統大選較遠的日期處理中國問題,免得他變成競爭中的話題。

這位人士曾陪同基辛格去過北京兩次,包括1974年11月那次,當時毛澤東並未接見基辛格,他隻去醫院看望了周恩來。他認為這些是中國對於華盛頓在台灣問題上缺乏行動的不悅表示。基辛格否認中國是因台灣問題而不悅,他說北京是為了旁的事情不高興,雖然他並沒有詳加說明。可能是北京要求一旦蘇聯攻打中國,美國應給予某種援助,華盛頓隻肯在口頭上表示協助。不肯給更具體的承諾。可是這位人士,比較他的前兩次隨同基辛格去北京訪問,認為雖然中國繼續公開地提到蘇聯的威脅,在語調上似乎不那麼急切了。也許是因為中國在核武器方麵已經有了相當進展,可以減少蘇聯先發製人攻擊的危險。

這位人士的另一項判斷是,1972年尼克鬆訪問北京期間,曾與中國達成一項不公開的諒解,尼克鬆會至遲不超過五年內完成關係正常化。尼克鬆的條件之一是,承認中國大陸之舉必須在蔣介石去世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