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2)(3 / 3)

中美都需要對方保持力量平衡

喬冠華和基辛格會談的最後時限是2月26日,這天上午尼克鬆要離開北京去杭州。在旅途中是沒有機會談判的,而且中國領導人也很難再召開政治局會議批準談判結果。2月24日,也就是雙方談判的第三天,尼克鬆和隨行人員去遊覽長城,而喬冠華和基辛格之間開始了真正的談判,這時隻剩下36個小時了。在上午兩個半小時的談判中,喬冠華再次提出中國的方案,即:美國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他要求美國聲明――和其他條件沒有聯係――美國將逐步減少並最終從台灣撤出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基辛格拒絕了這個方案,他說這會破壞整個關係,美國的公眾輿論決不會答應。下午,喬冠華和基辛格進行短暫的會晤,讓美方提出一個折衷方案,實際上是稍微修改了一下美國原來的建議。美國把撤軍同一個前提聯係起來,這前提就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和緩和遠東緊張局勢,這樣就和越南問題聯係了起來。喬冠華答應進行研究。晚宴之後,過了午夜,喬冠華拒絕了這個建議。於是雙方陷入了僵局,而這時隻剩下大約18個小時的談判時間了。2月25日,星期五,上午尼克鬆遊覽故宮,喬冠華與基辛格又談了90分鍾,他們兩人都沒顯出著急。隨便交換著意見,把自己想法說出來,讓雙方都可以裝作說的話並不約束自己。基辛格堅持美國撤軍一定要有某種條件,尤其是要有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前提。那天下午,尼克鬆休息的時候,喬冠華和基辛格又見了兩次麵。下午2點35分,喬冠華提出一個方案,第一次符合了美方的基本原則。隻要提到撤出全部美軍,中國就不再反對美國表示關心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基辛格答應迅速答複。

基辛格和他的同事,然後又和總統進行了商量以後,下午3點30分左右,基辛格和喬冠華再次見麵。基辛格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把全部撤軍這個最終目標,和美國願意在此期間逐步撤出軍隊這兩個問題分開,而迄今為止這兩點是包括在一個句子裏的。基辛格建議把最後撤出美軍同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前提聯係起來,而把逐步減少軍隊同逐漸緩和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聯係起來。喬冠華對此有些興趣,並提出一個略有不同的寫法。他說最好提和平解決的前景,而不要用前提,說這樣寫,含義更積極些,更顯示出是雙方的意見;而用前提看上去像是美國單方麵強加的東西。基辛格覺得這樣從美國的觀點來看反而更好,這裏含有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承擔義務的意思。基辛格相信台灣的命運不會取決於如此微妙的意思上的差別。喬冠華那時還沒有準備接受把撤出美軍同美國的另一項要求,即緩和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聯係起來。

基辛格相信雙方已經取得了突破。在任何談判中,都有那麼一個點,達到那一點,雙方就走得太遠而不能再回頭了。相互讓步積累起來,會造一種勢頭;到達某一點以後,後退會使談判者的判斷力成為疑問。毛澤東曾用慣常的間接方式對尼克鬆談過同樣的道理,雖然同時假稱協議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他說:“……如果頭一次我們失敗了,人們就會問,為什麼我們頭一次不能成功呢?惟一的原因隻能是我們走錯了路。如果我們第二次成功了,他們又會說什麼呢?”毛澤東說的是對的。第一次的失敗必然會使後來的成功遜色。

周恩來那天下午參加了半小時談判,這表明他相信,雙方第一次就不會失敗的。雙方不需要周恩來來證實談判處於僵局;他的出現表明他將負責做出必要的妥協。基辛格再次說明,美國不能無條件地承諾撤軍;而撤軍條件,哪怕是部分撤軍,也必須是現實的和能夠向美國公眾說得通的。美方確實關心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而東南亞的戰爭事實上也將影響美國在台灣的部署。隻要誠實地闡明中方所關心的這些事情,基辛格等人就能夠在美國為公報講話。否則,美方宣稱,他們將被迫單方麵公開申明這些同樣的條件,這樣就會破壞雙方相互間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正是雙方這次談判和訪問的最主要的目的。周恩來說,他將考慮基辛格的觀點。

在談判的激烈程度和這個問題的內在的重要性之間存在某種不協調。周恩來明白,台灣問題不可能在美國總統訪問期間得到解決。不僅如此,企圖這樣做還會同中國要和美國建立合作關係的目標背道而馳。這兩種可能性都會把兩國間的新關係窒息於繈褓之中。雙方的根本目的都不在領土,而在地緣政治。雙方都已做出結論,自己需要對方來保持力量平衡。從安全的角度考慮,中國的需要大一些。從心理的角度考慮,美國的需要大一些。美國需要使他們的外交有更多的周旋餘地,並且在國內外經過痛苦的10年之後,使人民看到一些希望。

記者們被搞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