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演講時怎樣說話(2)(2 / 3)

分段時,要注意內容的統一與完整。各段之間要有內在聯係,長短適中。統一,就是一個段落集中表達一個意思,意思太多,聽眾往往抓不住中心;完整,就是一個意思要在一段裏集中講完,不要分散到幾段中反反複複地講,給人混亂的感覺。各段之間的內在聯係,是在各段之間內容連貫,段落之間在內容上有邏輯聯係,體現出下一段是前一段意思的必然發展;長短適中,就是說段落不能過長過短,奇長奇短都不利於演講的進行和意思的表達。

5.注意過渡和照應。過渡,是指上下文之間的銜接,轉換;照應,是指前後內容上的關聯、呼應。自然的過渡和必要的照應,可以保證演講內容的連貫與流暢,在形式上自成一體。聽眾跟隨著演講者的思路,不會覺得話題的轉換太突兀。

過渡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講述的問題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需要過渡;

由一層意思轉到另一層意思時需要過渡;

由議論轉為敘述,或由敘述轉為議論時需要過渡。

照應一般有以下幾種:

行文和演講題目的照應;

論點和演講題目的照應;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照應。

以上就演講稿主體結構的幾點要求作了簡要說明,下麵我們還是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詳盡剖析。

平行並列。這是一種常見的結構形式,其層次安排的特點是對演講中心所涉及的幾個主要問題分別進行講述。各個層次之間是並列的,相互獨立又彼此聯係,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演講的中心。這種結構的好處是層次清楚,一目了然,便於聽眾掌握要點。

例如一篇《人貴有誌》的演講,其主體部分列舉了四個小標題。

1.目標高

①引用高爾基的名言:“一個人的奮鬥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好處。”我國古語:“誌當存高遠。”

②目標高,更要符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如欒弗提出的“三士”:政治上成為共產主義戰士,業務上成為博士,身體上成為大力士。

2.立誌堅

①引用愛迪生的話:“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等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不會有絲毫改變,而終於克服障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

②在逆境下立誌不屈的各種範例。

3.生活儉

①生活態度、生活作風曆來是人們思想狀況的晴雨表。劉邦入關:“財產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

②列舉事例:如毛澤東、周恩來、南北朝時的範縝、北宋的範仲庵、司馬光、明初的宋濂等生活儉樸的事例。

4.惜分秒

列舉名人事例:列寧、魯迅、英國詩人愛德華·楊、英國女作家埃米莉·勃朗特、科學家愛因斯坦珍惜分秒的事例。

這篇演講的中間主體部分就是采用橫向平行並列的結構方式,四個小標題又分出小層次,引用經典名言和動人事例加以論述。整體結構嚴謹,組織得當,讓人一目了然。

正反對比這種講述層次是把分論點與分論點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形成一正一反的對照,使聽眾從兩種事物的不同或對立中辨明誰是誰非,認識中心論點的正確性,這種講述方式既可用在同一部分之間,也可形成全篇各部分的對照,是非曲直,聽眾從對比中即可了然於胸。

1927年4月8日,魯迅先生應邀在黃埔軍校作題為《革命時代的文學》的演講。由於演講針對的是即將投入革命戰爭的軍校生,革命這一主題在所難免。而當時的廣州,聚集了一批進步青年,他們建立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革命文學”這一獨立的文學概念隨之傳播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在演講中深入地論述了革命與文學,時代與文學,何為平民文學等問題。

演講的開篇,魯迅以幽默的口吻談論自己青年時期的藝術經曆,以此引出自己的文學觀:“文學文學,是最不中用的,沒有力量的人講的。”

接下來,他具體剖析了文學與革命文學的異同,在血的鬥爭中,敵強我弱,隻是寫寫文章,空喊幾句是沒用的。文學救不了我們自己,更救不了國家,必須以“血與火”以“火與劍”來打敗惡魔。文學家隻能得虛名,比如一個烈士的追悼會開過以後,烈士的事沒人提了,大家反倒傳誦誰的挽聯做得好。

而廣州的文學家喜歡將革命和文學相聯,說是文學可以用來宣傳、鼓吹、促進革命和完成革命。但若為了某種利害關係而寫的文章並非是心靈深處的自然流露,設法感動別人,沒有價值,算不上真正的文學作品;最主要的是,要有“革命人”,才能寫出“革命文學”,是革命決定文學,不是文學完成革命。文學受時代影響,但是隻有大革命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社會受震動乃至改觀,這樣才能“變換文學的色彩”。

那麼“大革命與文學究竟有什麼影響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魯迅是以大革命之前、大革命時代、大革命時代之後三階段劃分的,前後對比加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