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來到酒樓找到王審琦,攜同李良三個人一同來到相國寺。相國寺宏偉壯觀,讓李良眼前一亮,並不禁感歎道:“龍興寺如果有這裏一半的規模,我師父不知道要樂成什麼樣呢?”
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都在。大家見了麵,不可避免地又是一番寒暄,彼此之間非常有默契。
慕容延釗說:“三弟,當時在洛陽城外,我們約定好,都投郭將軍帳下,現在伯父在京城,身為護聖都指揮使,君子見機而製宜,三思而後行。怎麼決定,就看你的了。”
“無須再想。小弟早已決定,投郭將軍帳下,與各位兄弟一起,攜手同心,將來好好幹一番事業。隻是不知郭將軍是否願意收留?”
趙匡胤在襄陽為王彥超拒絕,心中頗存疑慮。
“三弟不必擔心!俺們早已向郭將軍推薦過你,何況咱們在洛陽城外殺韃子的事,他也知道,哪有不收的道理!”
韓令坤聽說趙匡胤仍然決定投奔郭威,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娘的,俺們兄弟三人,再加上石頭、王兄和李良兄弟,便是橫行天下也不怕了!”
“那何時去見郭將軍呢?”趙匡胤問。
韓令坤說:“算日不如撞日。郭將軍正在知客殿處理機務,俺這就領你們去見他,如何?”
趙匡胤略作沉思,抬頭對李良說:“李良,讓你投軍當兵,你願不願意?”當時天下動蕩,僧人、道士從戎的不計其數,早已司空見慣,況且李良遵師命下山,原本就有跟隨趙匡胤的想法,也就一口應允。於是,趙匡胤等三人當即跟隨韓令坤去見郭威。
郭威在當時是名震天下的大英雄,字文仲,本來是邢州堯山人,三歲時隨父母遷居太原。他身材魁偉,勇猛好鬥,年輕時也是沾染了一身無賴習氣的主,因為曾經在身上刺了一隻青雀,所以人送他一個外號“郭雀兒”。郭威十八歲就效命沙場,投在潞州留守李繼韜麾下。雖說投身軍中,可是那專愛抱打抱不平的性子,依舊不改。
有一次,郭威喝醉了酒,來到上黨市場。那市場上有個屠戶,身高力大,凶暴異常,普通百姓都唯恐避之不及。郭威早就想好好教訓一下那家夥,為四圍的百姓出口惡氣,於是故意讓那屠戶親自給他割肉,百般挑剔,稍不如意,就大聲叱罵。
那屠戶何曾受過這等惡氣?勃然大怒,把衣服往兩邊一扯,對郭威說:“有種你就殺了我!”郭威二話不說,拔出刀來便捅入屠戶的肚子裏。後來郭威被官府抓住要治罪,但李繼韜愛惜他是個將才,找個機會,故意放他逃走了。
再後來,郭威又被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羅致帳下,深得信任。晉出帝開運末年,契丹犯帝闕,晉帝北遷,郭威與蘇逢吉、楊邠、史弘肇,勸劉知遠建號稱帝。劉知遠在太原登位時,百事草創,四方猶梗,新朝的內外機要事務,多依賴郭威。劉知遠進駐開封,建大漢國號,即封郭威為樞密使、檢校太保、總領天下兵馬。郭威不僅勇力過人,而且通兵法、知權謀,胸懷遠大,為天下英雄所敬仰。
韓令坤領著趙匡胤一行,來到郭威處理機務的臨時處所知客殿,叫他們在殿外等候,自己先進去通報。一會兒,韓令坤出來,悄悄對趙匡胤說:“郭將軍讓我領你們進去,看樣子他挺高興的。”
眾人來到殿中,行過禮,韓令坤一一介紹,郭威滿臉笑容地招呼眾人坐下,對趙匡胤說:“久聞賢侄大名,延釗、令坤也多次在我麵前提起你,誇你智勇雙全,是人中之傑,今日一見,果然是英氣逼人!長江後浪推前浪,將來就看你們這些青年英雄的啦!”
趙匡胤見郭威跟父親差不多年紀,方臉大耳,虎目生威,雖然位極人臣,卻和藹可親,心中的仰慕不覺又增了幾分。站起來,雙手抱拳,上前對郭威道:“蒙將軍誇獎,在下深感慚愧。久聞將軍胸懷江海,吞吐日月,廣納天下賢才,故與兩位朋友前來投奔,願效奔走之勞。”
郭威哈哈一笑,說:“你父親與我同庚,現任護聖都指揮使,你何不跟隨父親,一來可彼此照應,二來於晉升更為有利?”
趙匡胤朗聲回答:“在下雖駑鈍,卻也恥於托庇父蔭,乞食餘澤,而寧願憑自己的真本事效力沙場,自取前程!”
“好一個效力沙場,自取前程!”郭威在幾案上猛擊一掌,倏地站起來,“好小子,有誌氣!就憑你這句話,我也不會讓你走了。你先留在我帳下,與令坤等人同為軍校,等將來積有功勞,我再向朝廷保薦。”
王審琦也被錄為軍校,李良則編入郭威的侍衛親兵。三人謝過郭威,同韓令坤一道出了知客殿,趕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慕容延釗、石守信。大家一聽,自是高興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