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樣,我們除有一個現實賬戶外,都有一個心理賬戶,心理賬戶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心理賬戶不同於現實賬戶的根本區別在於,心理賬戶資金的非替代性。現實賬戶裏,錢都是一樣的,錢是可以替代的;在心理賬戶裏,錢是不一樣的,此錢非彼錢,往往不能相互替代。
由此,心理賬戶有了兩個特征。第一,不同心理賬戶裏的錢是不等價的。比如說,老王月工資漲了500元,小李工資沒變,但老板意外給了500元的紅包。於是,小李很高興地拿著這錢請朋友上飯店吃了一頓,老王卻覺得這500元也是辛辛苦苦掙來的,寧願存起來而不肯隨便花掉。這同樣是500元錢,因為來源分別是工資和紅包,所以被劃分到了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了很不相同的心理價值。第二,心理賬戶裏運算規則是感性的。在心理賬戶裏得與失是相對的感覺,而不是理性的概念。比如,鄰近的1斤哈密瓜賣10元,而一公裏以外隻賣5元,很多人會走遠點去買便宜的。可是,如果是一套西服在近的商場賣1000元,在遠的商場賣995元,很多人則不會跑一公裏去省這同樣的5元錢。這就是從感性出發的選擇。
研究還發現,人們對心理賬戶的劃分很細致。在人們的日常開支預算中,甚至連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都被嚴格放在兩個心理賬戶裏,就好像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是從兩個不同的口袋裏掏出來一樣。而且,這樣被劃分到各個心理賬戶的錢,彼此之間往往不流動。比如,你每一年的娛樂消費心理預算1000元,服裝消費心理預算2000元。如果服裝消費超過了心理預算,你就可能不再買服裝了。但是,這個賬戶的超支卻不影響另一個帳戶,於是,你還可能照常娛樂消費。
心理賬戶有三種情形:一是把不同時期的收入或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賬戶中;二是對不同來源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費傾向;三是用不同態度來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正是由於這些情形,心理賬戶使人們產生“此錢非彼錢”的錯覺,從而導致非理性的消費。比如,由於人們把辛苦賺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入不同的帳戶內,花辛苦賺來的錢會很小心,可對意外獲得的錢卻會花起來隨便得多。
現在你明白了吧?老儲之所以花節餘的錢有點瀟灑,就是因為在心理賬戶上,此錢非彼錢。過年節餘的錢,雖說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裏的錢,也是“意外收獲”賬戶裏的錢。於是,花起來就有了好像沒花自己錢的感覺了。
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花錢都會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
心靈跨越:管好你的心理帳戶
過日子花錢,自然誰的錢誰做主。因此,你就不能不管好自己的“心理賬戶”。
首先,可以發揮心理賬戶的積極作用。
王先生非常中意商場的一件羊毛衫,價格為1280元,他舍不得買,覺得太貴了。但他妻子買下羊毛衫並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時,他卻非常開心。王先生的錢和他妻子的錢都是家裏的錢,但由於心理賬戶不同,自己買花的是“貴重開銷”賬戶的錢,妻子買花的是“愛情禮物”賬戶裏的錢,於是心理感受自然不同。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有時候不妨少一些理性而根據心理賬戶憑感性來花錢。這樣,多了一點隨意,也就多了一份輕鬆。
其次,也要防止心理賬戶的消極影響。
在重大開銷上就要當心了,不能讓心理賬戶攪亂了你的開銷。一方麵該流動的流動。必要的時候提醒自己打破此錢非彼錢的局限,有意識地讓不同心理賬戶的錢流動起來,以便做出統籌預算。一方麵該分清的分清。比如,把工資存入“零存整取”賬戶作為固定儲蓄,把“獎金”賬戶的錢用於日常開銷,把“外快”賬戶的錢用來旅遊休閑。再如,“月光族”則要分清“必要的消費”和“不必要的消費”兩個心理賬戶。這樣,不同心理賬戶的錢就不會被挪用,讓自己花錢有所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