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經濟失誤使蔣介石幸災樂禍(2 / 2)

以打敗蔣介石而在黨內享有崇高聲譽的毛澤東,不得不在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作了自我檢查。所謂“七千人大會”,即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因有七千多人參加而得名。

毛澤東麵對著七千多人說,他在去年6月12日中央工作會議上,“講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這一回,他要在更大的範圍中檢查。毛澤東說:“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

毛澤東坦率地承認自己對於經濟的外行:“拿我來說經濟建設工作中間的許多問題,還不懂得。工業、商業,我就不太懂。對於農業,我懂得一點。但是也隻是比較地懂得,還是懂得不多。”

毛澤東這話,其實也就是他在1949年所說的“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時間已經過去十三年,毛澤東對於他原先“不熟習的東西”依然不熟習!依然“還不懂得”!

如果真正意識到自己對於經濟建設“不熟習”、“不懂得”倒也罷了,嚴重的問題是毛澤東在“不熟習”、“不懂得”的情況下,急於求成,造成了大陸經濟跌入危機,即所謂“三年自然災害”。

也正如毛澤東早在1949年便已說過的那樣:“帝國主義者算定我們辦不好經濟,他們站在一旁看,等待我們的失敗。”

那時,毛澤東沒有把“手下敗將”蔣介石放在眼裏。其實,蔣介石和“帝國主義者”們一樣,也“站在一旁看”,等待著毛澤東的失敗。

毛澤東陷入經濟困境,使蔣介石興高采烈。蔣介石這種幸災樂禍之情,在1963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九全”大會上,達到了高峰。

在“九全”大會上,由蔣介石的副手、國民黨副總裁陳誡作政治報告。

陳誠說,由於“三麵紅旗”,毛澤東“慘重的失敗了”,“造成空前未有的嚴重饑荒”,“使大陸經濟全麵破產”,“激起了大陸人民的強烈反抗”,“政權隨時可以崩潰瓦解”。

陳誠還把1958年“八二三”炮擊金門以來,漸漸沉寂的炮聲,稱為國民黨“台海炮戰的輝煌勝利”,是“反攻複國鬥爭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裏程碑”。

蔣介石則號召,“向反攻複國的目標邁步前進”。

國民黨“九全”大會,通過了《關於對敵鬥爭與大陸革命工作之決議案》,並決定籌建“中華民國反共建國聯盟”。

1964年12月2日,蔣介石視察金門發動了“勿忘在莒”運動。莒,今日山東莒縣一帶。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兵大敗齊國,齊國國土大部分喪失,隻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市。莒人不忘複仇,苦心經營五年,終於在齊國大將田單的率領下,打敗燕軍,反攻複國,獲得大勝。蔣介石發動“勿忘在莒”運動,就是要台灣軍民向莒人學習,反攻複國。

毛澤東呢?他喜歡中國古代寓言,他向來訪的法國總理孚爾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據孚爾回憶,毛澤東說:“中國有一則‘鷸蚌相爭’的寓言,鷸在海灘上啄起一隻蚌,但是蚌也緊夾住鷸的嘴。他們開始爭論不休。蚌對鷸說。你會在三天之內死去。鷸也對蚌說,你沒水喝,也會在三天之內死去。雙方都不肯讓步,這時漁夫經過,就把鷸蚌都捕捉去了。”

毛澤東把中國大陸和台灣比喻為鷸和蚌。而那漁夫,毛澤東說是長著高鼻子的美國人。

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在那裏尋找中國典故,他倆所選用的“勿忘在莒”和“鷸蚌相爭”,正是表達了他們不同的政治意圖。

在中國大陸“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活動日趨活躍。不過,他隻能派小股部隊騷擾,派飛機偵察、撒傳單、空投特務。論軍力,蔣介石無法跟毛澤東相比。因此,蔣介石的反攻大陸,隻能以失敗告終:所派四十三股特務,即“國軍遊擊隊”,全部被殲,有去無回;蔣軍飛機,被擊下十多架;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被擊下二十多架。就連最新式的高空偵察機U-2型飛機,也一次次被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