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1950年,毛澤東已經考慮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毛澤東遴選從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人物時,首先想及了那位號稱“和平大使”的張治中。張治中確實是非常恰當的人選。他曾是國共談判時的國民黨首席代表,台灣有著他的眾多的舊部好友,他和蔣介石也有著頗深的淵源——就連蔣介石下野之後,他還兩度赴溪口聆教……
1950年,張治中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國防研究小組組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3月11日,毛澤東致電張治中,全文如下:張副主席文白先生:
寅微電悉,極感盛意。先生現正從事之工作極為重要,尚希刻意經營,借收成效。
毛澤東
寅真
其中,“寅”為代月地支,即3月。“微”、“真”為代日韻目,分別為5日、11日。
毛澤東電報中提及的“先生現正從事之工作”,指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批準,張治中在進行為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工作。這在當時,是極為機密的。不過,那時國共大決戰剛剛結束,塵埃尚未落地,海峽兩岸的對立情緒還非常嚴重,張治中的和平使命難以實行。
當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首次披露了願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意見之後,從上海來了一毛遂自薦者,願赴台灣去見蔣介石。此人名喚袁希洛。
袁希洛給中國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黃炎培寫信,其中附了一封致毛澤東的信。黃炎培將信交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徐冰(即邢西萍),請他轉交毛澤東。
1955年8月
17日,毛澤東作了如下批語:
劉、周、陳、鄧、彭真、陳毅閱,退毛。
似可允其來京一行,並參加國慶觀禮。此人是江蘇教育會派要人之一,似可考慮給以某種名義。
毛澤東
8月17日
“劉、周、陳、鄧”,即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
袁希洛此人,確實頗有點來曆,他是辛亥革命時的同盟會會員和臨時議會代表,20世紀20年代任江蘇啟東縣縣長。
袁希洛到了北京,說是可以去見蔣介石。
為此,毛澤東於10月12日在袁希洛要求去見蔣介石的信上,作了如下批示:劉、周、陳毅、彭真閱,退毛。
此人要求之(去)見蔣,我說須得台灣許可才能去,因此他寫了一封信,似可聽其去。此人書生氣很重,人是好人。
毛澤東
10月12日
退徐冰處理。
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不過,袁希洛後來擔任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上海市文史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