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冷靜平息“謀殺”風波(2 / 2)

夜裏2時,張醴泉在團部接到專查組組長盛先熙從小龍坎打來的電話:

本案案情已經查明,原來是駐壁炮兵團派到重慶請領冬服的一排人,因為沒有領到,仍又開回壁山,今夜駐在小龍坎鬆鶴樓樓上。據帶隊隊長說,他們從城內回來,過了化龍橋在靠近嘉陵江的公路上休息,恰遇一輛開進城的黑色小轎車把一個士兵撞傷倒地,在旁的男一個士兵喝令停車,汽車不但不停,反而加快速度開去。那個士兵一氣之下,就朝天打了一槍,那個受傷的士兵已送到小龍坎傳染病醫院醫治。開槍的那個士兵和步槍一枝、步槍子彈殼一個,現在均已查獲,請示如何處理。

那個被撞傷的士兵,名叫吳應堂,是彈藥一等兵。當時他正在公路邊小便,所以躲避不及。領隊的是中尉排長胡關台。開槍的不是吳應堂,因為他當時頭部受傷,不可能開槍。開槍的是下士班長田開福。

這樣,也就查明了真相:事情是由司機熊國華開車太快引起的,肇事後又不停車;但國民黨部隊不應舉槍就射,卻又誤傷並無責任的乘客李少石。

也就是說,國共雙方兩個傷亡者都是無辜的,責任在司機熊國華和開槍者田開福。這樣,“李少石事件”也就大體弄清了。

就在張醴泉打算向張鎮報告專查組的調查結果時,電話鈴聲響了。他以為是張鎮打來的,萬萬沒想到,耳機裏傳出來的竟是周恩來的聲音!

周恩來詢問調查情況,並說抓到凶犯應送到他那裏問話。張醴泉深知,倘若他把開槍者送到周恩來那裏,非要遭蔣介石的責罵不可。於是,他隻得撒謊:“凶犯已經解送走了。”

放下耳機,張醴泉對周恩來辦事如此敏捷,頗為讚歎……

周恩來從張鎮那裏得知調查結果之後,也派人到現場進行調查,所得結論和國民黨方麵一致。這樣,就排除了“政治性謀殺”的猜疑。

翌日早上,當毛澤東從紅岩進城時,仍由李介新護送。他發覺,今日不比往常,從紅岩到曾家岩桂園,沿途都有武裝憲兵警戒。那是張鎮下令,加強對毛澤東的保護。

《新華日報》對“李少石事件”接連進行了報道:

10月9日,即李少石遇害的翌日,當時周恩來尚未作出明確結論,就讓《新華日報》報道了他和張鎮去醫院探望李少石以及李少石已突然遇害的情況。

這一報道,迅速把李少石之死公之於眾,引起各方極大的關注。但是《新華日報》隻作客觀報道,未對李少石之死的性質作結論。

10月10日,發表國民黨憲兵司令張鎮關於事件經過的談話。

10月11日,發表第十八集團軍駐渝辦事處處長錢之光關於事件經過的談話。

錢之光所談經過和張鎮一致。錢之光代表中共,表示了態度:

關於李少石之死,“是革命事業中的一個沉痛損失”;

關於司機熊國華,是他“肇禍後仍不停車”,“我們也當協同有關機關繼續尋覓,使其歸案”;

關於吳應堂,“我們願負擔他的醫藥療養費,如不幸因傷逝世,並願意負責予以殮葬”。

另外,周恩來還於同日中午去醫院探望了吳應堂。

這樣,一場突發的事件,經周恩來實事求是加以解決,平息了這場風波——倘若處理不當,“李少石事件”完全可能成為導火索,足以引發國共之間爆發一場劇鬥,將重慶談判以來國共和諧氣氛破壞殆盡……

李少石於同日安葬,毛澤東為他親筆題詞:“李少石同誌是個好共產黨員,不幸遇難,永誌哀思!”

周恩來在李少石墓前講話:“這樣一個好同誌的不幸死去,實在是很大的損失。”

至此,“李少石事件”畫上了句號。周恩來以高超的政治藝術,迅速而正確地處理了這一突然而來的嚴重事件。

據當事者劉昂1972年7月25日回憶,錢之光的談話稿是事先經毛澤東、周恩來審定的。

又據王炳南1973年3月9日回憶,周恩來“後來總結此事時常說:人不要有主觀主義,不要有成見,李少石一事就是很生動的例子”。

又據童小鵬回憶,周恩來曾認為,張鎮那天晚上護送毛澤東回紅岩,又很迅速、認真調查“李少石事件”,立了一功。周恩來後來多次對童小鵬說:“對張鎮在重慶談判時期這一功勞,一定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