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要對如何順利地走出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2 / 2)

麵對困難,就要考慮該如何解決,當然解決困難的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情的真相,冷靜地去思考引起困難的真正原因;這時,可發現竟然大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所以,如果自己有做錯、疏忽或思考不夠周密的地方,就要坦白地自我反省,加以改正,如此便容易處理困難,也才會把這種體驗牢記在心。

換句話說,就是要在事情一露出破綻時就察覺到:但人們常常在事情有了差錯後就草草地處理。不論如何,在事情將要接近有破綻的狀態時,就能馬上察覺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正視困難而解決它,人類才會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即使是有豐功偉績的人,也不敢說自己不曾失敗過:正因為有無數的失敗,才能得到無數的經驗,使自己有所警惕,經過幾次的教訓後,才會得到成長。最後把偉大的信念深植於心,而完成偉大的業績。

因此,不管是失敗或陷入困境時,最大的問題是自己是否能勇敢地承擔。如果不肯承認失敗,那就不會有什麼進步。要是因此而不滿社會,抱怨他人,那也隻會使自己永遠在失敗和不幸中。

鬆下指出:“正視困難,就該有以下的認識:這是最好的體驗,雖然嚴厲了點,卻足很珍貴的教訓。我想,有這種胸襟的人,才是日後進步成長的人?”

有一句“七跌八起”的成語,意思是說:一個人無論遇到多少次的挫折,都必須不屈不撓,勇敢地站起來。

人生是漫長的,社會是遼闊的,因此,難免遭遇挫折,難免陷於悲觀。在這種現實環境下,“七跌八起”這句成語的含意,就非常奧妙了。

然而,如果認為跌倒了七次,第八次能夠站起來就可以,也未免太愚蠢了。跌倒一次而毫無領悟,那麼跌倒七次也一樣。須知,人之可貴在於跌倒一次就能有所領悟,而不在莫名其妙地跌跌起起。

所以,每個人都要有“跌倒了也不要白白爬起來”的心情。古聖先賢之中,因為遭遇挫折而領悟的人,不止幾個,他們就是跌倒之後並沒有白白爬起來,而是認真細心地從中汲取經驗,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地再奮發向上。

所以,與其憂慮失敗,毋寧恐懼自己不夠認真。倘若有認真的態度,即使失敗了,也必然有所領悟。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隻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紮奮鬥過來的。

逆境固然很寶貴,順境同樣也很難得,不論是哪一種境遇,最重要的是:不忘謙虛、坦然的處事態度。

如果不能坦然處之,那麼,處逆境時就容易卑躬屈膝,而處順境時又得意忘形。其實,順境或逆境,都是命運的安排,隻有坦然去麵對,才是最好的方式。坦然的處事態度,會使人更聰明。

一個坦然麵對逆境而掙紮過來的人,和一個從順境中謀得發展的人,經曆的過程雖然大不相同,但是都具備了堅忍、正直和聰明的條件。

鬆下說:“不論遭逢的境遇如何,為人處世之道乃在於不迷惘、不矯揉,以坦然的態度處事,這樣,才是最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