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闡釋了闡釋宇宙創始萬物,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運行過程,由潛藏醞釀生機,萌芽生長,奮發茁壯,欣欣向榮,經過不斷的考驗,到達開花結果的極盛時期,然後又由盈而虧,返回原始,重新開始,循環不已,以至於無窮。然而,大自然這一生生不息的偉大功能,則完全出乎自然,祥和而且執著於純正,人類行為,應當效法大自然的運行規律,領悟由無而有,由盈而虧的法則性,始能把握時機,知道進退:當潛伏時期,應當覺悟,無以發生力量,必須堅定信念,隱忍待機,不可妄動。當顯現時期,羽毛未豐,應當以誠信,接近群眾,結合力量,始能獲得立足之地,當成長時期,應當奮發,自強不息,充實力量;同時,更必須戒慎恐懼,以避免危險和招致毀損。當茁壯時期,應鞏固群眾基礎,審慎把握最有利的時機,一舉而獲得成功。當抱負得以施展的極盛時期,應當一奉初衷,選賢與能,造福群眾,使其各安於位,各得其宜,始能安和樂利。
《說文》中指出:“晉,進也。日出而萬物進。”這就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不斷進取。
誌向高大、努力向上,這就是進取。進取,就是一種難得的成就動機。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凡那些成功的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科學家、優秀的藝術家、創造紀錄的運動員……都有一種一般人所沒有的成就動機,求上、求優,求高,高標準地要求自己,並且采取許多有效的措施,使自己一步一步向目標前進:拿破侖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上兵;”話雖說得極端了一點,不過也隱含了這樣一層道理:很難想象,一個從來沒想當將軍的人,他會成為將軍;一個從來沒想當科學家的人,他會成為科學家。其實,想當將軍也好,想當科學家也好,其實質就是人的成就動機,就是在追求一個“最”字,有了它,人就會充滿進擊的精神。
進取,就是一種極強的自信心。進取音的處世態度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有所作為?能達到自己所設定的目標;這些人的思想方法是:“人所有的,我無不具有,”所以具有一往無前的大無畏氣概。
主動,是一種對人生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而其基點就在於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如果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愛、激情缺乏價值的支持,那就有可能是弄虛作假的主動,它就不可能持久,不可能永遠朝氣蓬勃地奮發前進。
主動,是一種創造。這類人不輕易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是以一種“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未見,做人之所未做”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他們不躺在過去,不滿足現在,而是著眼於未來,勇敢地走前人未走過的路,大無畏地去開創出一個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