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師迷情”的背後(2 / 2)

一個是補償心理情結。愛,安全,歸屬,是人很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這些需要不能獲得常規滿足,人就要尋求替代性的補償性的滿足。留守兒童,由於父愛母愛缺乏,由於親情缺失,內心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缺失感和不安全感,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心理感受,人總會尋求補償,也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補償心理情結。這種補償心理情結,如果不能獲得及時的滿足,進入青春期後就會表現為兩性關係心理異常。我們通常看到的戀師情結,大多是由於情感的需要匱乏,比如有些女生缺少父愛,有些男生缺少母愛,他們就會通過戀師情結來獲得替代性的情感補償。

中學生已經到了青春期,如果親子三角關係情結沒有化解,如果補償心理情結沒有獲得滿足,就會出現兩性關係心理異常。如果是女孩,就會像第一個故事中的女孩那樣,繼續愛慕父親型的男人,特別是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的而成熟有資曆男人。如果是男孩,就會像第二個故事中的男孩那樣,繼續喜歡與母親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別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一句話,是因為留守兒童的親子關係異常和親情缺失,才有了上麵的戀師迷情的故事。而且,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補救,這些男孩女孩將來麵對婚戀關係也會出現感情的錯位。

不僅如此,就是有些男孩女孩之間的相戀之情,其實也未必是愛情,而是因為親子關係異常和親情缺失,導致的替代性的情感補償。就是我們看到的,有些所謂早戀的中學生,往往是因為親情缺失,其中有的就是留守兒童。

心理處方:親子共同努力補救親情

首先是父母最大限度地防患於未然。

一是盡量避免和孩子長期分離。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創造條件給孩子理應享有的父母之愛。孩子的成長不光需要錢,更需要親情。如果孩子的兩性心理陷入誤區,甚至誤了整個人生,為孩子掙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怎樣為孩子多多掙錢,怎樣讓孩子好好成長,父母要權衡好利弊得失。所以,父母應該盡量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可以時常回家,甚至可以帶著孩子。隻要態度問題解決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二是創造條件增進和孩子的聯係。有調查顯示,外出打工的父母,32.9%每天和孩子電話聯係一次,39.8%每周一次,21.1%每月一次,4.9%每年才一次,1.3%甚至和孩子沒有任何聯係。如今通訊如此方便,天涯咫尺。為什麼有些父母卻不和孩子聯係?這也是態度問題。不論把孩子托管給誰,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親子聯係。實在不便回家,就讓電話來傳遞親情吧。

其次是子女積極主動地心理自救。

對於已經長大的孩子來說,如果意識到自己的親情缺失,也應該積極心理自救,營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一是主動進行親情補課。作為長大的孩子,都不要消極被動的抱怨父母,而應積極創造條件主動增進親子交往,加強親子溝通。在親子溝通中,可以化解親子三角關係障礙,獲得更真切的親情補償。二是積極進行自我調節。心理谘詢實踐表明,男孩女孩一旦深刻認識到師生迷情的心結所在,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兩性心理就會走向常態。

“馬老師微語錄”孩子的成長不光需要錢,更需要親情。如果孩子的兩性心理陷入誤區,甚至誤了整個人生,為孩子掙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