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廣昌東北的一座縣城,靠近福建峻秀的武夷山。黎川是在1933年9月28日失守的。
黎川之戰,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前哨戰。
從1933年7月18日到9月18日,兩個月間蔣介石在廬山上辦了三期軍官訓練班,親自作了二十三次訓話和講課,此刻下山了!
南昌,從1933年5月起設立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此刻變得忙碌起來。蔣介石在賽克特的謀劃下,正忙於調集一百萬大軍、二百架飛機,部署第五次“圍剿”。內中五十萬大軍用於江西,以求剿滅中央蘇區。
此時,黎川成了中央蘇區的北部門戶。蔣介石的第一步棋,便是派出陳誠的三個師——第三路軍第八縱隊第五、六、七十九師,朝黎川縣城推進。紅軍主力在朱德、周恩來率領下,正在福建跟國民黨十九路軍作戰,駐守黎川的是蕭勁光部隊。
蕭勁光此人,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成為十位獲得大將軍銜的將領之一。他是湖南長沙人,毛澤東的老鄉。1920年秋,當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新漁陽裏六號掛起“外國語學社”招牌時,他成了那裏的學生,跟任弼時、柯慶施有著同窗之誼。在那裏,他成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的團員之一。翌年,他便赴蘇聯學習,瞿秋白成了他的老師。192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月21日,當列寧去世時,他和任弼時等曾代表中國留學生為列寧守靈。回國後,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六師黨代表,參加了北伐。1927年他再度赴蘇,在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習了三年。此後他回國,進入中央蘇區。此刻,這位資曆頗深的蕭勁光,擔任閩贛軍區司令員兼第七軍團政委,司令部便設在黎川城裏。
在麵對蔣軍三個師的時候,蕭勁光手下卻隻有七十個兵!
蕭勁光是這樣回憶的:
我的主力部隊已隨三軍團到福建去了,剩下一個獨立師,在敵人進攻前的一個星期又調往峭石,歸前總直接指揮。當時我手上隻有一支七十人的教導隊和一些地方遊擊隊守黎川。在敵人進攻的前幾天,中共又命令閩贛省委和省政府撤出黎川城。隨即,顧作霖(省委書記)、邵式平(省政府主席)兩同誌率黨政機關撤出了。為不致引起群眾恐慌,隻留一個合作社沒撤。
當蔣介石的三個師進攻黎川時,蕭勁光隻得率教導隊撤出黎川縣城,退到城外六十裏的溪口。蕭勁光有過多年戰鬥經驗,又兩度赴蘇學習,他知道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撤退。
消息傳到瑞金,引起了博古和張聞天的憤懣。李德在《中國紀事》中寫道:“蕭勁光在黎川城不戰而棄,帶領他的獨立部隊倉皇撤退,而讓地方部隊聽任命運的擺布。博古和洛甫把這種情況稱之為過時了的濟南戰方法的回潮……”
於是,黎川失守馬上被扯到“羅明路線”上去,扯到毛澤東頭上去。
李德支持博古、張聞天的觀點,而毛澤東則支持蕭勁光,以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蕭勁光應當撤退,放棄黎川,誘敵深入,在閩西建寧、泰寧一帶與敵周旋。
蕭勁光奉命“收複赤色黎川”。他組建了紅七軍團,任軍團長兼政委。1933年11月11日,當前總得知敵一個主力師要趕往滸灣,便命蕭勁光率部阻擊,以待彭德懷的三軍團趕到,向敵發起主攻。滸灣在黎川西北。蕭勁光在滸灣跟敵人打了一天一夜。翌日傍晚,彭德懷率三軍團趕到。這時,彭德懷患瘧疾,冷透骨髓,隻得由彭雪楓指揮。第三天,敵人在十幾架飛機掩護下,出動了裝甲車,衝破了紅軍的防線,打通了去滸灣的道路。
滸灣失利,主要是三軍團沒有打好。彭德懷主動向前總說明了情況,申明“責任不在蕭勁光”。
可是,譴責的拳頭仍落到了蕭勁光頭上。蕭勁光這樣說及當時的情景:“滸灣失利後,博古同誌他們想整彭德懷同誌,但不敢動他,就把戰鬥失利的罪名強加在我的頭上。他們下令撤了我的職,調往前總審查。”
李德也力主對蕭勁光實行懲罰,下令審判蕭勁光。
於是,蕭勁光成了“軍內的‘羅明路線’”的代表人物。前總主辦的《鐵拳》雜誌出了《反蕭勁光機會主義專號》,刊載顧作霖等批判蕭勁光的文章。
1934年1月6日上午,瑞金最高臨時軍事裁判庭召開公審大會,蕭勁光被押上法庭。法庭上一片緊張氣氛。在書記宣讀對蕭勁光的控告書之後,蕭勁光據理爭辯:“我手上的兵都被調走了,敵人是一個軍三個師,我怎能守住黎川呢?再說上級也沒有讓我死守黎川。我到差不多被敵人包圍的嚴重情況下,才帶領七十餘人的教導隊撤出,這有什麼錯呢?”旁聽的人知道真相,也不再喊口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