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禹和關鋒助了“三通鼓”(2 / 2)

這麼一來,戚本禹、關鋒兩篇“攻要害”的文章,理所當然被壓下了。

戚本禹幾次打電話給許立群,詢問他的“攻要害”文章何時可發表?許立群的答複很幹脆:“‘攻要害’的文章不止你一篇,別人還有,現在都不能發表。”

戚本禹、關鋒越過許立群,把兩篇文章的清樣直送彭真。彭真讓秘書給他們打電話:“彭真同誌工作很忙,最近要下鄉,沒有時間看文章!”

直至兩個多月後,彭真受到批判,戚本禹的“攻要害”的文章才於四月二日同時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表。

戚本禹所謂“攻要害”,就是把《海瑞罷官》跟彭德懷聯係起來,證明“海瑞就是彭德懷”。

為了辯解,吳晗曾在《關於〈海瑞罷官〉的自我批評》中,排出一張時間表:

《海瑞罷官》一文發表於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六日,而廬山會議是兩個月後才發生的事;

《海瑞罷官》是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寫的,發表於一九六一年初,姚文元文章中提及的“單幹風”、“翻案風”是此後才發生的。

戚本禹的文章,那邏輯頗為奇妙:他引用列寧的話,“知識分子的特點就是敏感”,由此來證明吳晗的“時間表”恰恰表明了他的“敏感”。戚本禹認為,吳晗正是依照“自己特殊的階級敏感性”,“預知”了廬山會議,所以“提前”寫了《海瑞罵皇帝》!也正是“預知”了“單幹風”、“翻案風”,所以“提前”寫了為彭德懷“翻案”的《海瑞罷官》。

戚本禹寫道:“古代戰爭的描寫裏有一句話:‘山下助你三通鼓’。說的是鬥將以前,為了提高己方武將的鬥誌,需要捶鼓助威。吳晗在黨中央廬山會議以前發表的《海瑞罵皇帝》,實質上是起了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向黨進攻捶鼓助威的作用。吳晗的‘時間表’排得所以好,就是因為恰恰是這張‘時間表’,說明了吳晗的《海瑞罵皇帝》,盡管不是一幕戲劇的高潮,卻是戲劇高潮所必不可少的開場鑼鼓。”

強詞奪理、牽強附會到這種地步,是當年“左”派筆法的特色。常言道:“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其實,遇上姚文元、戚本禹這班“左”派秀才,那才是“有理說不清”!

在戚本禹文章發表後幾天,四月五日,《紅旗》雜誌發表了署名關鋒、林傑的那篇“攻要害”文章《〈海瑞罵皇帝〉和〈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兩株大毒草》。

戚本禹、關鋒的“攻要害”的文章的發表,倒是為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山下助你三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