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蘋、狄克和崔萬秋(2 / 3)

上海的“老報人”都熟知此人——他是當年上海《大晚報》副刊《火炬》的主編。然而,這隻是他為人們所知的公開身份。

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南京,從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的檔案中查獲,崔萬秋為“軍統”上海特區直屬聯絡員。

曆史的安排,竟是那樣的奇妙:在“文革”中,江青和張春橋同為“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同任中共第九屆、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而在三十年代,同在上海,同時跟崔萬秋取得了密切的聯係……

當藍蘋在一九三五年春天來上海演《娜拉》的時候,比她小三歲的張春橋,在這年五月,由濟南來到了上海。

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藍蘋在崔萬秋主持的《大晚報》“火炬”副刊發表了《隨筆之類》一文,談論演員與天才的關係:

隨筆之類

藍蘋

在我童年的時候,每當聽人家說到“天才”二字,不知怎的,就會莫名其妙的竦然起敬!不過,在那個小小的,簡單的頭腦裏,卻又時常起伏著以下的疑問:天才?天才是甚麼呀?難道是天給的才?那麼,天又是誰給的才呢?

最近和朋友們重又談到了“天才”問題,爭辯所得的結論是:——認為“天才”是不存在的,隻是在人的本質上分著高低而已,光靠先天的賦與是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的!

很明顯的例子:何如讓一個生活在洋樓,出坐汽車,對於下級生活一點兒也不熟悉的小姐去扮演一個女工,試問能夠成功嗎?但是我並不是說小姐不能扮演女工,這隻是說決定她的成功或失敗的,是她的生活經驗和她對於社會的理解,而不是所謂的天才!

因此,一個人如果專靠著美貌,或是一點兒聰明去做一個演員,那是危險的!

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一個成功的演員,他不但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社會深刻的認識,而且他還需要許多工具——各種藝術理論、文學、科學等書籍,這些東西可以幫助他更加深刻的去解剖並認識他周圍的現象!

同時,一個演員,更應該盡量的使自己成為一個多方麵的演員,決不要把自己封鎖在一個狹窄的圈圈裏!因為一個演員要是隻能扮演那種比較適合自己的角色,那就談不到演技,那隻是一種自我的表現而已!

就在藍蘋文章發表後的兩個多月,三月十五日,張春橋便化名“狄克”,在《火炬》副刊發表那篇攻擊魯迅的《我們要執行自我批判》……

張春橋來上海之後,落腳於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三二四號“紅屋”。那裏本是世界書局發行所,後來被張靜廬的上海雜誌公司所取代。張靜廬為上海出版界巨頭,他的自傳便以《在出版界二十年》為書名。張春橋在張靜廬手下,當一名校對員。張春橋常因分不清錯別字和標錯標點符號,受到老板的批評。

張春橋一到上海,便結識了崔萬秋,其中的緣由是複興社搭了橋。一九三三年春,張春橋在濟南發起的“華蒂社”,隸屬於國民黨複興社。

崔萬秋呢?他是複興社的上海頭目——因為“軍統”本來便是複興社特務處。

張春橋寫了那篇攻擊魯迅的《我們要執行自我批判》,遭到魯迅的嚴正批判。魯迅發表了《三月的租界》一文,痛斥了“狄克”。張春橋當即寫信給魯迅進行反駁。信末,張春橋給魯迅留下了回信的地址:“請寄大晚報火炬星期文壇編輯部轉我吧!”張春橋跟崔萬秋的密切關係,是不言而喻的。

藍蘋也成了崔萬秋的“聯絡”對象。由他主持筆政的《大晚報》《火炬》副刊,發過藍蘋的文章、照片,也發過吹噓藍蘋的“影評”、“劇評”,稱她是“典型的北國女性”,山東戲劇運動的“功臣”。

在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大陸批判江青、張春橋,提到了《大晚報》《火炬》副刊,也提到了崔萬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