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序(1 / 1)

本書是係列紀實長篇《“四人幫”全傳》中的一部。

我在八十年代初看了審判“四人幫”的電視轉播節目之後,立下“宏願”,要寫《“四人幫”全傳》(最初名為《上海風雲》),是因為“四人幫”又稱“上海幫”,作為上海作家,應該把這一“頭號”上海題材列入寫作計劃。

由於這是一個重大題材,按照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要求,我詳細上報了《上海風雲》的創作計劃,內中包括這部長卷的立意、內容提要、寫作進度以至開列了幾十位需要采訪者的名單。

我的寫作計劃得到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支持,給予了查閱有關檔案以及“文革”資料的方便……

“四人幫”的“首領”是江青。在《“四人幫”全傳》中,我最早著手寫的是江青。

不過,由於江青是毛澤東夫人,涉及很敏感的政治問題,所以寫寫放放。後來著手的《張春橋傳》,反而先寫出初稿。

最初的《江青傳》,隻寫到她從上海到達延安為止,取名《藍蘋外傳》。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九日,我寫完《藍蘋外傳》初稿。

一九八六年十月,為了慶賀粉碎“四人幫”十周年,一家地處大西南的出版社得知我的寫作計劃,要我把已經完成的三部初稿,即《藍蘋外傳》、《“狄克”公案》(《張春橋傳》初稿)以及《姚氏父子》(《姚文元傳》初稿),合為一本書,作為多卷本長篇《浩劫》的第一卷出版(本書後記二,收入《浩劫》原序)。這家出版社把此書作為“重中之重”,決定以一個月的速度出版(在當時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出版速度)。

在書稿付廠排印之後,我忽然接到出版社的電報,要我馬上從上海乘飛機趕去,有要事商議。我匆匆趕去,方知《浩劫》被有關部門停止排印。我拎著一大包手稿,懷著沉重的心情,飛回上海。

後來我才知道,有人主張“淡忘文革”,所以對“文革”題材書籍嚴加控製。盡管在當時無法出書,我仍毫不灰心。我以為,這是一部重大題材的書,需要精心創作、精心修改。我花了一年多時間,埋頭於修改、補充。

終於,中國的政治氣氛變得寬鬆。在一九八八年初,一家東北的出版社決心推出我的《藍蘋外傳》。記得是三月間交給他們書稿。四月,我在上海一家書店裏,居然見到一本書名為《藍蘋外傳》的書。我以為是別人寫的同名書。取下一看,竟印著“葉永烈著”!

原來,這家出版社以二十天的速度出書,使我非常驚訝!初版本第一次印刷,就印了二十萬冊!

此後半年多,我關於“四人幫”的另三部長篇的初稿,也都得以問世。香港還印出了《藍蘋外傳》的香港版,書名改為《江青在上海灘》。

江青的一生,隻寫到進入延安為止,未免太不完整。我細細進行采訪,加以補充,又花了一年時間,終於寫出反映江青整個一生的《江青傳》,全書五十萬字。

《江青傳》完成之後,由於需要辦理種種申報手續,一直延宕著。一九九三年,《江青傳》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審讀,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得以出版,並在上海舉行了首發式。《江青傳》一問世,便成為當時最為熱銷的書,同時也成為盜版的“重點書”。僅我自己發現的《江青傳》不同盜版本,就有八種之多(見本書後記三)!就連上海作家協會門口的書攤,也在賣《江青傳》盜版本!

這次,趁《江青傳》收入《葉永烈文集》之際,我又對《江青傳》作了許多修改、補充,推出麵目一新的新版《江青傳》。

屈指一算,離完成本書初稿,已經十二個春秋。以後,我還會對本書進行修改、補充,因為隻有不斷修改,才能寫好一本書。

葉永烈

二○○○年六月六日於上海沉思齋